跳转到内容

護軍: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Hsien留言 | 贡献
分類
Nrya留言 | 贡献
使用DisamAssist清理消歧義連結:東吳(改連結至孫吳)。
 
(未显示13个用户的2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護軍'''是中國古代的高級軍事長官的官名,其中'''中护军'''、'''中领军'''、'''中都护'''等职位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通常都是帝王身邊受信賴的重臣或皇親國戚才能擔任此要職。这一官名始于[[秦]],到[[三国]]、[[西晋]]时期发展到重要性的顶峰,唐宋以后逐渐消失。
== 武官名 ==
'''護軍'''是中國古代的高級軍事長官的官名。主要職掌為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


==沿革==
==历史沿革==

===秦汉===
護軍官名最早出現是在[[秦朝]]時所設置的護軍都尉,[[漢朝]]則延用秦制。
護軍官名最早出現是在[[秦朝]]時所設置的護軍都尉,[[漢朝]]則延用秦制。


第9行: 第10行:
[[漢哀帝]]時,將護軍改名為[[司寇]]。[[漢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回護軍。[[班固]]曾經擔任大將軍中護軍,不過亦是隸屬於將軍幕府,而非漢朝列職。
[[漢哀帝]]時,將護軍改名為[[司寇]]。[[漢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回護軍。[[班固]]曾經擔任大將軍中護軍,不過亦是隸屬於將軍幕府,而非漢朝列職。


===三国时期===
建安十二年,漢[[丞相]][[曹操]]將護軍改為中護軍,領軍改為中領軍,並令其掌管禁軍。後來曹魏進一步設置護軍將軍,掌管選拔武官,隸領軍。[[晉朝]]時則又不隸領軍
{{main|行領軍}}
建安十二年,漢[[丞相]][[曹操]]將護軍改為中護軍,領軍改為中領軍,並令其掌管禁軍。後來[[曹魏]]進一步設置護軍將軍,掌管選拔武官,隸領軍。[[蜀汉]]、[[孫吳|东吴]]都有此职位


曹魏後來在諸州設置都督以管理地方軍事,並隨之設置護軍。後來在諸要鎮及將軍出征時亦都設置護軍。如[[曹操]]曾令[[曹真]]為征蜀護軍,負責統督諸將,後來蜀亦置。
曹魏後來在諸州設置都督以管理地方軍事,並隨之設置護軍。後來在諸要鎮及將軍出征時亦都設置護軍。如[[曹操]]曾令[[曹真]]為征蜀護軍,負責統督諸將,此后蜀亦置。


====特点====
由於[[漢]]、[[三國]]、[[晉朝]]時期中護軍的職掌為掌禁軍,總統諸將,主武官選舉,因此為此職者必須秉公無私,才能舉薦良材,反之則有接收賄絡之譏。
由於[[漢]]、[[三國]]、[[晉朝]]時期中護軍的職掌為掌禁軍,總統諸將,并且主武官選舉,因此為此職者必須秉公無私,才能舉薦良材,反之則有接收賄絡之譏。如[[曹昭叔]]在『[[述孝詩敘]]』中自稱: 「余年三十,遷中領軍,總六軍之要,秉選舉之機。」


曹魏权臣[[司馬師]]為中護軍时,《晉書》称其:“作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司马氏建立晋朝后,[[晉武帝]]认为『中護軍職典戎選,宜得幹才』,以[[羊琇]]為中護軍。[[蜀漢]]名将[[趙雲]]、[[陳到]]曾為中護軍、護軍,[[楊戲]]於《[[季漢輔臣贊]]》中贊曰「征南趙雲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如[[曹昭叔]]在『[[述孝詩敘]]』中自稱: 「余年三十,遷中領軍,總六軍之要,秉選舉之機。」


反之,汉初[[陈平 (汉朝)|陳平]]為護軍中尉時,就有人上讒言說:「平受諸將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曹魏[[蔣濟]]為護軍時,民間有歌謠譏笑他說:『欲求牙門,當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意指蔣濟賣官高低各有價格。《魏略》明白地指出:「 護軍之官,總統諸將,主武官選。前後當此官者,不能止貨賂。」
而[[晉武帝]]因『中護軍職典戎選,宜得幹才』,遂以[[羊琇]]為中護軍。


三国时期由于以军阀割据为主题,控制军事力量的势力往往能在内外政治斗争中取得极大优势。中护军、中领军等要职直接负责选拔下级武将,非常容易形成忠于自己的军事势力,所以很多情况下都由受到统治者绝对信任的重臣或皇親國戚担当,如东吴的[[周瑜]]、蜀汉的[[李严]]。而此职位一旦落入权臣家族之手,则可能成为其控制朝政进而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曹魏后期先后担任此职务的有[[司马师]]、[[司马昭]]、王肃、[[司马望]]、[[羊祜]],其中王肃是司马昭岳父,司马望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堂兄,羊祜是司马师妻弟,最终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使曹魏禅让,建立晋朝。
《晉書》曰:「景帝為中護軍,作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景帝即司馬師。


===隋唐至清朝===
三國蜀漢時[[趙雲]]、[[陳到]]曾為中護軍、護軍,[[楊戲]]於《[[季漢輔臣贊]]》中贊曰「征南(趙雲)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時置有護軍將軍,負責掌外軍。領、護軍資歷重者為領軍將軍、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領軍、中護軍。
反之[[陳平]]為護軍中尉時,就有人上讒言說:「平受諸將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

《魏略》明白地指出:「 護軍之官,總統諸將,主武官選。前後當此官者,不能止貨賂。」

後漢末年[[蔣濟]]為護軍時,民間有歌謠譏笑他說:『欲求牙門,當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意指蔣濟賣官高低各有價格。


[[隋煬帝]]時設十二衛,每衛置護軍四人,以輔佐將軍。後來改護軍為[[虎賁郎將]]。
[[隋煬帝]]時設十二衛,每衛置護軍四人,以輔佐將軍。後來改護軍為[[虎賁郎將]]。
第33行: 第33行:
[[唐朝]]時則置有上護軍、護軍,不過多為勳官,後來設置護軍中尉及中護軍以掌管禁軍,並多以宦官擔任。
[[唐朝]]時則置有上護軍、護軍,不過多為勳官,後來設置護軍中尉及中護軍以掌管禁軍,並多以宦官擔任。


[[清朝]]時則以守衛宮殿(紫禁城與圓明園)門戶的八旗精兵為護軍營(巴牙喇營),設有[[護軍統領]](巴牙喇纛額真、巴牙喇纛章京)。
[[朝]]時置有護軍將軍,負責掌外軍。領、護軍資歷重者為領軍將軍、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領軍、中護軍。
==民国时期==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不常置护军使。有两种情形:
[[清朝]]時則以守衛京城的八旗兵為護軍,設有護軍統領。
*在不设督军的省(如黑龙江、贵州、福建、山东、江西、广西等)以护军使节制全省陆军,直属中央,地位相当于督军;
*只辖省内一个地区,由督军调遣,权限接近于[[镇守使]]。
**甘肃省
***宁夏护军使
***陇东护军使
***甘州护军使
**江苏省
***淞沪护军使
***淞沪护军副使
***淮阳护军使
***江北护军使
***海州护军使
**福建省
***漳厦护军使
***建安护军使
***兴泉护军使
***闽北护军使
**四川省
***重庆护军使
**广东省
***广东护军使
***广东护军副使
***潮梅护军使
***琼崖护军使
***钦廉护军使
**热河
***赤开护军使


== 參考 ==
== 參考 ==
《史記》列傳;世家;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復言」
《史記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劉邦|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復言

《史記・蒙恬列傳第二十八》:「[[胡亥]]以[[李斯]][[舍人]]為護軍。」


《史記》列傳; 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第十八; 胡亥以李斯舍人為護軍」
《史記・韓長孺列傳第十八》:[[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諸將皆屬護軍。


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護軍都尉秦官;[[漢武帝|武帝]][[元狩]]四年[[大司馬]];[[漢成帝|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司直]];[[漢哀帝|哀帝]][[元壽 (西漢)|元壽]]元年更名[[司寇]][[漢平帝|平帝]][[元始 (西漢)|元始]]元年更名護軍
《史記》列傳;卷一百八;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諸將皆屬護軍」


後漢書・班彪列傳第三十下》:[[班固|]]後以母喪去官。[[永元 (漢)|永元]]初,[[大將軍 (東亞)|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
史記》表;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護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屬大司馬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哀帝元壽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


三國志》[[裴松之]]註引《[[魏略]][[曹操|曹公]]置都護軍中尉,置護軍將軍,亦皆比[[二千石]],旋軍並止罷
史記》列傳;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 「固後以母喪去官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


三國志》裴松之註引《[[世語]][[夏侯|玄]]世名知人,為中護軍,拔用武官,參戟牙門,無非俊傑,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于今皆為後式
《魏略》「 曹公置都護軍中尉,置護軍將軍,亦皆比二千石,旋軍並止罷


==參見==
《世語》「玄世名知人,為中護軍,拔用武官,參戟牙門,無非俊傑,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 于今皆為後式」
*[[南朝領軍、護軍列表]]


[[Category:中國軍事人物]]
[[Category:中國古代武官]]
[[Category:中國古代武官]]

2021年12月5日 (日) 04:57的最新版本

護軍是中國古代的高級軍事長官的官名,其中中护军中领军中都护等职位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通常都是帝王身邊受信賴的重臣或皇親國戚才能擔任此要職。这一官名始于,到三国西晋时期发展到重要性的顶峰,唐宋以后逐渐消失。

历史沿革

[编辑]

秦汉

[编辑]

護軍官名最早出現是在秦朝時所設置的護軍都尉,漢朝則延用秦制。

漢高帝時,曾以陳平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漢武帝時,有護軍都尉之官,隸屬於大司馬,而非漢朝列職。

漢哀帝時,將護軍改名為司寇漢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回護軍。班固曾經擔任大將軍中護軍,不過亦是隸屬於將軍幕府,而非漢朝列職。

三国时期

[编辑]

建安十二年,漢丞相曹操將護軍改為中護軍,領軍改為中領軍,並令其掌管禁軍。後來曹魏進一步設置護軍將軍,掌管選拔武官,隸領軍。蜀汉东吴都有此职位。

曹魏後來在諸州設置都督以管理地方軍事,並隨之設置護軍。後來在諸要鎮及將軍出征時亦都設置護軍。如曹操曾令曹真為征蜀護軍,負責統督諸將,此后吳、蜀亦置。

特点

[编辑]

由於三國晉朝時期中護軍的職掌為掌禁軍,總統諸將,并且主武官選舉,因此為此職者必須秉公無私,才能舉薦良材,反之則有接收賄絡之譏。如曹昭叔在『述孝詩敘』中自稱: 「余年三十,遷中領軍,總六軍之要,秉選舉之機。」

曹魏权臣司馬師為中護軍时,《晉書》称其:“作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司马氏建立晋朝后,晉武帝认为『中護軍職典戎選,宜得幹才』,以羊琇為中護軍。蜀漢時名将趙雲陳到曾為中護軍、護軍,楊戲於《季漢輔臣贊》中贊曰「征南(趙雲)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反之,汉初陳平為護軍中尉時,就有人上讒言說:「平受諸將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曹魏蔣濟為護軍時,民間有歌謠譏笑他說:『欲求牙門,當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意指蔣濟賣官高低各有價格。《魏略》明白地指出:「 護軍之官,總統諸將,主武官選。前後當此官者,不能止貨賂。」

三国时期由于以军阀割据为主题,控制军事力量的势力往往能在内外政治斗争中取得极大优势。中护军、中领军等要职直接负责选拔下级武将,非常容易形成忠于自己的军事势力,所以很多情况下都由受到统治者绝对信任的重臣或皇親國戚担当,如东吴的周瑜、蜀汉的李严。而此职位一旦落入权臣家族之手,则可能成为其控制朝政进而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曹魏后期先后担任此职务的有司马师司马昭、王肃、司马望羊祜,其中王肃是司马昭岳父,司马望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堂兄,羊祜是司马师妻弟,最终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使曹魏禅让,建立晋朝。

隋唐至清朝

[编辑]

南朝宋時置有護軍將軍,負責掌外軍。領、護軍資歷重者為領軍將軍、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領軍、中護軍。

隋煬帝時設十二衛,每衛置護軍四人,以輔佐將軍。後來改護軍為虎賁郎將

唐朝時則置有上護軍、護軍,不過多為勳官,後來設置護軍中尉及中護軍以掌管禁軍,並多以宦官擔任。

清朝時則以守衛宮殿(紫禁城與圓明園)門戶的八旗精兵為護軍營(巴牙喇營),設有護軍統領(巴牙喇纛額真、巴牙喇纛章京)。

民国时期

[编辑]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不常置护军使。有两种情形:

  • 在不设督军的省(如黑龙江、贵州、福建、山东、江西、广西等)以护军使节制全省陆军,直属中央,地位相当于督军;
  • 只辖省内一个地区,由督军调遣,权限接近于镇守使
    • 甘肃省
      • 宁夏护军使
      • 陇东护军使
      • 甘州护军使
    • 江苏省
      • 淞沪护军使
      • 淞沪护军副使
      • 淮阳护军使
      • 江北护军使
      • 海州护军使
    • 福建省
      • 漳厦护军使
      • 建安护军使
      • 兴泉护军使
      • 闽北护军使
    • 四川省
      • 重庆护军使
    • 广东省
      • 广东护军使
      • 广东护军副使
      • 潮梅护军使
      • 琼崖护军使
      • 钦廉护军使
    • 热河
      • 赤开护军使

參考

[编辑]

《史記・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復言。」

《史記・蒙恬列傳第二十八》:「胡亥李斯舍人為護軍。」

《史記・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諸將皆屬護軍。」

《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護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屬大司馬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哀帝元壽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

《後漢書・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後以母喪去官。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

《三國志》裴松之註引《魏略》:「曹公置都護軍中尉,置護軍將軍,亦皆比二千石,旋軍並止罷。」

《三國志》裴松之註引《世語》:「世名知人,為中護軍,拔用武官,參戟牙門,無非俊傑,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于今皆為後式。」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