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周智光: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Add 1 book for verifiability (20230407)) #IABot (v2.0.9.3) (GreenC bot
 
(未显示4个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第7行: 第7行:
| place_of_birth = [[唐朝]]
| place_of_birth = [[唐朝]]
| date_of_death = 767年2月16日
| date_of_death = 767年2月16日
| place_of_death = [[唐朝]][[华州]]
| place_of_death = [[唐朝]][[华州 (华县)|华州]]
| occupation = [[同华节度使]]
| occupation = [[同华节度使]]
}}
}}
第15行: 第15行:
==生平==
==生平==
===早年与初仕===
===早年与初仕===
周智光出身卑贱,因而其籍贯、先世都付之阙如。早年因其骑射本领,从军任俾将。[[鱼朝恩]]任观军容使出镇[[陕州]]时,周为其部将,与他十分亲近。后鱼朝恩屡次在[[唐代宗|代宗]]面前为他请赏,累封华州刺史{{refTag|1=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81页}}、同华节度使及潼关防御使{{refTag|1=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一一四六页}}、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refTag|name=旧唐书 |1=《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六十四·周智光传》}}{{refTag|name=新唐书 |1=《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周智光传》}}
周智光出身卑贱,因而其籍贯、先世都付之阙如。早年因其骑射本领,从军任俾将。[[鱼朝恩]]任观军容使出镇[[陕州]]时,周为其部将,与他十分亲近。后鱼朝恩屡次在[[唐代宗|代宗]]面前为他请赏,累封华州刺史{{refGT|1=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81页}}、同华节度使及潼关防御使{{refGT|1=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一一四六页}}、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refGT|name=旧唐书 |1=《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六十四·周智光传》}}{{refGT|name=新唐书 |1=《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周智光传》}}
===居功擅杀===
===居功擅杀===
[[永泰 (唐朝)|永泰]]元年九月(765年),[[仆固怀恩]]再次引[[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数十万人入侵唐朝内地。九月己酉,为防备入侵,关中地区调整军事部署,周智光屯同州。{{refTag|1=《资治通鉴·永泰元年》:“己酉......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屯同州......”}}{{refTag|1=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125页}}九月底,周智光在[[澄城县|澄城]]北部大破吐蕃军,缴获大量驼马军资。随后,北逐败军至[[鄜州]]。周智光先前就与[[鄜坊节度使]][[杜冕]]不和。恰逢杜冕驻屯[[坊州]],而家属安置在鄜州。因此,至鄜州后,擅杀鄜州刺史[[张麟 (唐朝)|张麟]],阬杀杜冕家属八十一口。又焚烧坊州屋舍三千余间。{{refTag|name=旧唐书 }}{{refTag|name=新唐书 }}{{refTag|1=《资治通鉴·永泰元年》:“周智光引兵邀击,破之于澄城北,因逐北至鄜州。智光素与杜冕不协,遂杀鄜州刺史张麟,坑冕家属八十一人,焚坊州庐舍三千余家。”}}十月底,周智光回京报捷,宿两夜后返回。此次返京,朝廷并未就擅杀一事处置周智光。因此周智光返回之后,代宗顿生悔意。{{refTag|1=《资治通鉴·永泰元年》:“甲申,周智光诣阙献捷,再宿归镇。智光负专杀之罪未治,上既遣而悔之。”}}周智光返回华州之后,日益骄横,抗诏不朝。无奈,命杜冕使[[梁州]]避仇。周智光获知后,仍派兵希望在商山截获杜冕,未果。{{refTag|1= 《资治通鉴·永泰元年》:“周智光至华州,益骄横,召之,不至,上命杜冕从张献诚于山南以避之。智光遣兵于商山邀之,不获。”}}
[[永泰 (唐朝)|永泰]]元年九月(765年),[[仆固怀恩]]再次引[[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数十万人入侵唐朝内地。九月己酉,为防备入侵,关中地区调整军事部署,周智光屯同州。{{refGT|1=《资治通鉴·永泰元年》:“己酉......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屯同州......”}}{{refGT|1=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125页}}九月底,周智光在[[澄城县|澄城]]北部大破吐蕃军,缴获大量驼马军资。随后,北逐败军至[[鄜州]]。周智光先前就与[[鄜坊节度使]][[杜冕]]不和。恰逢杜冕驻屯[[坊州]],而家属安置在鄜州。因此,至鄜州后,擅杀鄜州刺史[[张麟 (唐朝)|张麟]],阬杀杜冕家属八十一口。又焚烧坊州屋舍三千余间。{{refGT|name=旧唐书 }}{{refGT|name=新唐书 }}{{refGT|1=《资治通鉴·永泰元年》:“周智光引兵邀击,破之于澄城北,因逐北至鄜州。智光素与杜冕不协,遂杀鄜州刺史张麟,坑冕家属八十一人,焚坊州庐舍三千余家。”}}十月底,周智光回京报捷,宿两夜后返回。此次返京,朝廷并未就擅杀一事处置周智光。因此周智光返回之后,代宗顿生悔意。{{refGT|1=《资治通鉴·永泰元年》:“甲申,周智光诣阙献捷,再宿归镇。智光负专杀之罪未治,上既遣而悔之。”}}周智光返回华州之后,日益骄横,抗诏不朝。无奈,命杜冕使[[梁州]]避仇。周智光获知后,仍派兵希望在商山截获杜冕,未果。{{refGT|1= 《资治通鉴·永泰元年》:“周智光至华州,益骄横,召之,不至,上命杜冕从张献诚于山南以避之。智光遣兵于商山邀之,不获。”}}


===抗命谋叛===
===抗命谋叛===
自鄜坊专杀一事之后,朝廷将周智光视为祸患。周智光自知罪重,为求自保招揽亡命之徒至数万,又纵其劫掠以笼络他们。因同华二州是进出关中的主要通道,周智光藉地利多次劫掠来往货物。运往关中的转漕米两万石一次就被他悉数劫走。各藩镇进奉的贡物,周智光常截杀监运使者,夺取货物。一次,[[淮南节度使]][[崔圆]]自淮南携方物入朝觐见,半数方物被其截留。{{refTag|1= 《资治通鉴·永泰元年》:“智光自知罪重,乃聚亡命、无赖子弟,众至数万,纵其剽掠以悦其心,擅留关中所漕米二万斛。藩镇贡献,往往杀其使者而夺之。”}}
自鄜坊专杀一事之后,朝廷将周智光视为祸患。周智光自知罪重,为求自保招揽亡命之徒至数万,又纵其劫掠以笼络他们。因同华二州是进出关中的主要通道,周智光藉地利多次劫掠来往货物。运往关中的转漕米两万石一次就被他悉数劫走。各藩镇进奉的贡物,周智光常截杀监运使者,夺取货物。一次,[[淮南节度使]][[崔圆]]自淮南携方物入朝觐见,半数方物被其截留。{{refGT|1= 《资治通鉴·永泰元年》:“智光自知罪重,乃聚亡命、无赖子弟,众至数万,纵其剽掠以悦其心,擅留关中所漕米二万斛。藩镇贡献,往往杀其使者而夺之。”}}


[[大历]]元年十二月中,他先是杀了正服丧的前任虢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庞充]]。{{refTag|name=旧唐书 }}后于二十二日(767年1月26日),又擅杀了陕州监军[[张志斌]]。周智光与邻近的陕州刺史[[皇甫温]]也不合。此次,张志斌路过华州进京奏事,周智光很轻慢地招待他。张志斌因而责备周智光,引得周智光大怒,呵斥道:“仆固怀恩先前哪曾有谋反之意,都是你们这些宦官监军作福作威的结果,以致不敢入朝。我也本不想谋反,但今天就因你而起了。”于是,命人斩了张志斌,教手下分食其肉。其后各州进京赶考的士子因畏惧周智光,都偷偷地改道同州。周智光派部将在-{乾}-坑店拦截,很多人都死于非命。{{refTag|1=《资治通鉴·大历元年》:“十二月,癸卯,周智光杀陕州监军张志斌。智光素与陕州刺史皇甫温不协,志斌入奏事,智光馆之,志斌责其部下不肃,智光怒曰:“仆固怀恩不反,正由汝辈激之。我亦不反,今日为汝反矣!”叱下斩之,脔食其肉。朝士举选人,畏智光之暴,多自同州窃过,智光遣将将兵邀之于路,死者甚众。}}
[[大历]]元年十二月中,他先是杀了正服丧的前任虢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庞充]]。{{refGT|name=旧唐书 }}后于二十二日(767年1月26日),又擅杀了陕州监军[[张志斌]]。周智光与邻近的陕州刺史[[皇甫温]]也不合。此次,张志斌路过华州进京奏事,周智光很轻慢地招待他。张志斌因而责备周智光,引得周智光大怒,呵斥道:“仆固怀恩先前哪曾有谋反之意,都是你们这些宦官监军作福作威的结果,以致不敢入朝。我也本不想谋反,但今天就因你而起了。”于是,命人斩了张志斌,教手下分食其肉。其后各州进京赶考的士子因畏惧周智光,都偷偷地改道同州。周智光派部将在-{乾}-坑店拦截,很多人都死于非命。{{refGT|1=《资治通鉴·大历元年》:“十二月,癸卯,周智光杀陕州监军张志斌。智光素与陕州刺史皇甫温不协,志斌入奏事,智光馆之,志斌责其部下不肃,智光怒曰:“仆固怀恩不反,正由汝辈激之。我亦不反,今日为汝反矣!”叱下斩之,脔食其肉。朝士举选人,畏智光之暴,多自同州窃过,智光遣将将兵邀之于路,死者甚众。}}


二十七日戊申(1月30日),为安抚周智光,下诏加封检校尚书左仆射,派中使[[余元仙]]宣诏。在余元仙面前,周智光对此非常不满,认为朝廷应该加封更高的官职,要求控制[[陕州|陕]]、[[虢州|虢]]、[[商州|商]]、[[鄜州|鄜]]、[[坊州|坊]]五州,并历数朝中大臣过失,甚至说自己“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长安城”,妄图“挟天子以令诸侯”。{{noteTag|1=《旧唐书》、《新唐书》皆作“尚书左仆射”。此处从《资治通鉴》。}}{{refTag|1=《资治通鉴·大历元年》:“戊申,诏加智光检校左仆射,遣中使余元仙持告身授之。智光慢骂曰:‘智光有大功于天下国家,不与平章事而与仆射!且同、光地狭,不足展材,若益以陕、虢、商、鄜、坊五州,庶犹可耳。’因历数大臣过失,且曰:‘此去长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长安城,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惟智光能之。’元仙股慄。”}}
二十七日戊申(1月30日),为安抚周智光,下诏加封检校尚书左仆射,派中使[[余元仙]]宣诏。在余元仙面前,周智光对此非常不满,认为朝廷应该加封自己宰相头衔[[同平章事]],要求控制[[陕州|陕]]、[[虢州|虢]]、[[商州|商]]、[[鄜州|鄜]]、[[坊州|坊]]五州,说自己的儿子们都是能拉二百斤弓的万人敌、出将入相之材,并历数朝中大臣过失,甚至说自己“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长安城”,妄图“挟天子以令诸侯”。{{noteGT|1=《旧唐书》、《新唐书》皆作“尚书左仆射”。此处从《资治通鉴》。}}{{refGT|1=《资治通鉴·大历元年》:“戊申,诏加智光检校左仆射,遣中使余元仙持告身授之。智光慢骂曰:‘智光有大功于天下国家,不与平章事而与仆射!且同、光地狭,不足展材,若益以陕、虢、商、鄜、坊五州,庶犹可耳。’因历数大臣过失,且曰:‘此去长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长安城,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惟智光能之。’元仙股慄。”}}


===事败被杀===
===事败被杀===
{{main|周智光之乱}}
{{main|周智光之乱}}
大历二年元月初六丁巳(767年2月9日),代宗密诏关内河东副元帅[[郭子仪]]率兵讨伐周智光,允许其便宜行事。因为当时由[[京兆府]]通往河东的两个主要关口——[[潼关]]与[[蒲津关]],都在周智光防区之内。所以,传诏颇费了一番周折。代宗先召郭子仪的女婿[[工部侍郎]][[赵纵]],口授机密。赵纵再将密诏写在帛上,内藏蜡丸之中,最后交由家童从小路到[[蒲州|河中府]],送至郭子仪手中。郭子仪旋即命部将[[浑瑊]]、[[李怀光]]驻军于[[渭水]]沿岸。智光军中将士听闻之后,都怀有贰心。正月初八,周智光大将[[李汉惠]]率同州所领部众向郭子仪投降。十一日,贬周智光为澧州刺史,散官勋封不变,允许一百人随身。十三日(2月16日),华州牙将[[姚怀]]、[[李延俊]]杀周智光,献上首级及周智光二子周元耀、周元干。{{noteTag|1=《旧唐书》中,接上文作“是日”。}}十六日,于皇城南街将周智光枭首,将二子腰斩示众。同时伏诛的还有判官监察御史[[邵贲]]、都虞侯蒋罗汉。余党分别定罪。{{refTag|1=《资治通鉴·大历二年》:“春,正月,丁巳,密诏郭子仪讨周智光,子仪命大将浑瑊、李怀光军于渭上;智光麾下闻之,皆有离心。己未,智光大将李汉惠自同州帅所部降于子仪。壬戌,贬智光澧州刺史。甲子,华州牙将姚怀、李延俊杀智光,以其首来献。”}}{{refTag|name=旧唐书 }}{{noteTag|1=《新唐书》简作“寻为帐下斩其首,并斩子元耀、元干,诏枭首皇城南街。”此处从《旧唐书》。}}
大历二年元月初六丁巳(767年2月9日),代宗密诏关内河东副元帅[[郭子仪]]率兵讨伐周智光,允许其便宜行事。因为当时由[[京兆府]]通往河东的两个主要关口——[[潼关]]与[[蒲津关]],都在周智光防区之内。所以,传诏颇费了一番周折。代宗先召郭子仪的女婿[[工部侍郎]][[赵纵]],口授机密。赵纵再将密诏写在帛上,内藏蜡丸之中,最后交由家童从小路到[[蒲州 (北周)|河中府]],送至郭子仪手中。郭子仪旋即命部将[[浑瑊]]、[[李怀光]]驻军于[[渭水]]沿岸。智光军中将士听闻之后,都怀有贰心。正月初八,周智光大将[[李汉惠]]率同州所领部众向郭子仪投降。十一日,贬周智光为澧州刺史,散官勋封不变,允许一百人随身。十三日(2月16日),华州牙将[[姚怀]]、[[李延俊]]杀周智光,献上首级及周智光二子周元耀、周元干。{{noteGT|1=《旧唐书》中,接上文作“是日”。}}十六日,于皇城南街将周智光枭首,将二子腰斩示众。同时伏诛的还有判官监察御史[[邵贲]]、都虞侯蒋罗汉。余党分别定罪。{{refGT|1=《资治通鉴·大历二年》:“春,正月,丁巳,密诏郭子仪讨周智光,子仪命大将浑瑊、李怀光军于渭上;智光麾下闻之,皆有离心。己未,智光大将李汉惠自同州帅所部降于子仪。壬戌,贬智光澧州刺史。甲子,华州牙将姚怀、李延俊杀智光,以其首来献。”}}{{refGT|name=旧唐书 }}{{noteGT|1=《新唐书》简作“寻为帐下斩其首,并斩子元耀、元干,诏枭首皇城南街。”此处从《旧唐书》。}}


==正史记载==
==正史记载==
在两部正史《[[旧唐书]]》与《[[新唐书]]》中,周智光都有传。其中《旧唐书》评论:“智光逆子。”{{refTag|name=旧唐书 }}另《新唐书》将其列为“叛臣”,与[[仆固怀恩]]、[[梁崇义]]、[[李怀光]]、[[陈少游]]和[[李锜]]合传。
在两部正史《[[旧唐书]]》与《[[新唐书]]》中,周智光都有传。其中《旧唐书》评论:“智光逆子。”{{refGT|name=旧唐书 }}另《新唐书》将其列为“叛臣”,与[[仆固怀恩]]、[[梁崇义]]、[[李怀光]]、[[陈少游]]和[[李锜]]合传。


{| class="infobox bordered" style="width: 20em; font-size: 90%; text-align: left; float:right;" cellpadding="3"
{| class="infobox bordered" style="width: 20em; font-size: 90%; text-align: left; float:right;" cellpadding="3"
第54行: 第54行:


==注释==
==注释==
{{ReflistH|2}}
*本文之公历和农历转换参考自《中华五千年长历》。
*本文之公历和农历转换参考自《中华五千年长历》。
{{NoteFoot}}
{{noteGF}}
{{ReflistF}}


==参考==
==参考資料==
;文內引用
{{ReflistH|2}}
{{RefFoot}}
{{refGF}}

{{ReflistF}}
;來源明細
===参考书目===
{{refbegin}}
{{refbegin}}
*{{zh-hant}}{{cite book|author= [[刘昫]]等 |title= 《[[旧唐书]]》 |publisher=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0319-2 |date=1975年5月}}
*{{zh-hant}}{{cite book|author= [[刘昫]]等 |title= 《[[旧唐书]]》 |publisher=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0319-2 |date=1975年5月}}
*{{zh-hant}}{{cite book|author= [[欧阳修]]等 |title= 《[[新唐书]]》 |publisher=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0320-8 |date=1975年2月}}
*{{zh-hant}}{{cite book|author= [[欧阳修]]等 |title= 《[[新唐书]]》 |publisher=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0320-8 |date=1975年2月}}
*{{zh-hant}}{{cite book|author= [[司马光]]等 |title= 《[[资治通鉴]]》 |publisher=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112-1 |date=2011年9月}}
*{{zh-hant}}{{cite book|author= [[司马光]]等 |title= 《[[资治通鉴]]》 |publisher=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112-1 |date=2011年9月}}
*{{zh-hant}}{{cite book|author= 郁贤皓 |title= 《唐刺史考全编》 |publisher= [[安徽大学出版社]] |year= 2000 |month= |isbn= 7-81052-265-5 }}
*{{zh-hant}}{{cite book|author= 郁贤皓 |title= 《唐刺史考全编》 |publisher= [[安徽大学出版社]] |year= 2000 |month= |isbn= 7-81052-265-5 }}
*{{zh-hant}}{{cite book|author= 吴廷燮 |title= 《唐方镇年表》 |publisher= [[中华书局]] |isbn= 7-101-04157-4 |date=1980年8月}}
*{{zh-hant}}{{cite book|author= [[吴廷燮]] |title= 《唐方镇年表》 |url= https://archive.org/details/tangfangtownofch0000wuti |publisher=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中华书局]] |isbn= 7-101-04157-4 |date=1980年8月}}
*{{zh-hans}}{{cite book|author= 《中华五千年长历》编写组编 |title= 《中华五千年长历》 |publisher= [[气象出版社]] |isbn= 7-5029-3090-6 |date=2002年10月}}
*{{zh-hans}}{{cite book|author= 《中华五千年长历》编写组编 |title= 《中华五千年长历》 |publisher= [[气象出版社]] |isbn= 7-5029-3090-6 |date=2002年10月}}
{{refend}}
{{refend}}
第77行: 第75行:
{{wikisource|新唐書/卷224上}}
{{wikisource|新唐書/卷224上}}
{{refbegin}}
{{refbegin}}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30:923250074:10:/raid/ihp_ebook/hanji/ttswebquery.ini:::@SPAWN 新汉籍全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可由此查看《旧唐书·周智光传》与《新唐书·周智光传》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30:923250074:10:/raid/ihp_ebook/hanji/ttswebquery.ini:::@SPAWN 新汉籍全文]{{Wayback|url=/proxy/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30%3A923250074%3A10%3A%2Fraid%2Fihp_ebook%2Fhanji%2Fttswebquery.ini%3A%3A%3A%40SPAWN |date=20190611020922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可由此查看《旧唐书·周智光传》与《新唐书·周智光传》
{{refend}}
{{refend}}



2023年4月8日 (六) 12:28的最新版本

周智光
出生不詳
唐朝
逝世767年2月16日
唐朝华州
职业同华节度使

周智光(生年不详,卒于大历二年正月十三甲子;即公元?—767年2月16日),籍贯不详,唐朝同华节度使。为人桀骜不驯,与同僚不合,屡次擅自谋害朝廷命官,劫掠贡物。后阴谋发动叛乱,最后众叛亲离,被帐下部将所斩而失败。

生平

[编辑]

早年与初仕

[编辑]

周智光出身卑贱,因而其籍贯、先世都付之阙如。早年因其骑射本领,从军任俾将。鱼朝恩任观军容使出镇陕州时,周为其部将,与他十分亲近。后鱼朝恩屡次在代宗面前为他请赏,累封华州刺史[參⁠ 1]、同华节度使及潼关防御使[參⁠ 2]、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參⁠ 3][參⁠ 4]

居功擅杀

[编辑]

永泰元年九月(765年),仆固怀恩再次引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数十万人入侵唐朝内地。九月己酉,为防备入侵,关中地区调整军事部署,周智光屯同州。[參⁠ 5][參⁠ 6]九月底,周智光在澄城北部大破吐蕃军,缴获大量驼马军资。随后,北逐败军至鄜州。周智光先前就与鄜坊节度使杜冕不和。恰逢杜冕驻屯坊州,而家属安置在鄜州。因此,至鄜州后,擅杀鄜州刺史张麟,阬杀杜冕家属八十一口。又焚烧坊州屋舍三千余间。[參⁠ 3][參⁠ 4][參⁠ 7]十月底,周智光回京报捷,宿两夜后返回。此次返京,朝廷并未就擅杀一事处置周智光。因此周智光返回之后,代宗顿生悔意。[參⁠ 8]周智光返回华州之后,日益骄横,抗诏不朝。无奈,命杜冕使梁州避仇。周智光获知后,仍派兵希望在商山截获杜冕,未果。[參⁠ 9]

抗命谋叛

[编辑]

自鄜坊专杀一事之后,朝廷将周智光视为祸患。周智光自知罪重,为求自保招揽亡命之徒至数万,又纵其劫掠以笼络他们。因同华二州是进出关中的主要通道,周智光藉地利多次劫掠来往货物。运往关中的转漕米两万石一次就被他悉数劫走。各藩镇进奉的贡物,周智光常截杀监运使者,夺取货物。一次,淮南节度使崔圆自淮南携方物入朝觐见,半数方物被其截留。[參⁠ 10]

大历元年十二月中,他先是杀了正服丧的前任虢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庞充[參⁠ 3]后于二十二日(767年1月26日),又擅杀了陕州监军张志斌。周智光与邻近的陕州刺史皇甫温也不合。此次,张志斌路过华州进京奏事,周智光很轻慢地招待他。张志斌因而责备周智光,引得周智光大怒,呵斥道:“仆固怀恩先前哪曾有谋反之意,都是你们这些宦官监军作福作威的结果,以致不敢入朝。我也本不想谋反,但今天就因你而起了。”于是,命人斩了张志斌,教手下分食其肉。其后各州进京赶考的士子因畏惧周智光,都偷偷地改道同州。周智光派部将在乾坑店拦截,很多人都死于非命。[參⁠ 11]

二十七日戊申(1月30日),为安抚周智光,下诏加封检校尚书左仆射,派中使余元仙宣诏。在余元仙面前,周智光对此非常不满,认为朝廷应该加封自己宰相头衔同平章事,要求控制五州,说自己的儿子们都是能拉二百斤弓的万人敌、出将入相之材,并历数朝中大臣过失,甚至说自己“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长安城”,妄图“挟天子以令诸侯”。[註⁠ 1][參⁠ 12]

事败被杀

[编辑]

大历二年元月初六丁巳(767年2月9日),代宗密诏关内河东副元帅郭子仪率兵讨伐周智光,允许其便宜行事。因为当时由京兆府通往河东的两个主要关口——潼关蒲津关,都在周智光防区之内。所以,传诏颇费了一番周折。代宗先召郭子仪的女婿工部侍郎赵纵,口授机密。赵纵再将密诏写在帛上,内藏蜡丸之中,最后交由家童从小路到河中府,送至郭子仪手中。郭子仪旋即命部将浑瑊李怀光驻军于渭水沿岸。智光军中将士听闻之后,都怀有贰心。正月初八,周智光大将李汉惠率同州所领部众向郭子仪投降。十一日,贬周智光为澧州刺史,散官勋封不变,允许一百人随身。十三日(2月16日),华州牙将姚怀李延俊杀周智光,献上首级及周智光二子周元耀、周元干。[註⁠ 2]十六日,于皇城南街将周智光枭首,将二子腰斩示众。同时伏诛的还有判官监察御史邵贲、都虞侯蒋罗汉。余党分别定罪。[參⁠ 13][參⁠ 3][註⁠ 3]

正史记载

[编辑]

在两部正史《旧唐书》与《新唐书》中,周智光都有传。其中《旧唐书》评论:“智光逆子。”[參⁠ 3]另《新唐书》将其列为“叛臣”,与仆固怀恩梁崇义李怀光陈少游李锜合传。

历任主要官职
  • 华州刺史
    (广德元年十月-大历二年正月)
  • 同华节度使
    (广德元年十月-大历二年正月)
  • 检校工部尚书
  • 兼御史大夫
  • 同州刺史
    (永泰元年九月-大历二年正月)
  • 检校尚书左仆射
  • 澧州刺史
    (大历二年正月任命,未就任)

家庭

[编辑]

其中二子姓名于史有载:

  • 周元耀
  • 周元幹

注释

[编辑]
  • 本文之公历和农历转换参考自《中华五千年长历》。

    註:

  1. ^ 《旧唐书》、《新唐书》皆作“尚书左仆射”。此处从《资治通鉴》。
  2. ^ 《旧唐书》中,接上文作“是日”。
  3. ^ 《新唐书》简作“寻为帐下斩其首,并斩子元耀、元干,诏枭首皇城南街。”此处从《旧唐书》。

参考資料

[编辑]
文內引用

    參:

  1. ^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81页
  2. ^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一一四六页
  3. ^ 3.0 3.1 3.2 3.3 3.4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六十四·周智光传》
  4. ^ 4.0 4.1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周智光传》
  5. ^ 《资治通鉴·永泰元年》:“己酉......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屯同州......”
  6. ^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125页
  7. ^ 《资治通鉴·永泰元年》:“周智光引兵邀击,破之于澄城北,因逐北至鄜州。智光素与杜冕不协,遂杀鄜州刺史张麟,坑冕家属八十一人,焚坊州庐舍三千余家。”
  8. ^ 《资治通鉴·永泰元年》:“甲申,周智光诣阙献捷,再宿归镇。智光负专杀之罪未治,上既遣而悔之。”
  9. ^ 《资治通鉴·永泰元年》:“周智光至华州,益骄横,召之,不至,上命杜冕从张献诚于山南以避之。智光遣兵于商山邀之,不获。”
  10. ^ 《资治通鉴·永泰元年》:“智光自知罪重,乃聚亡命、无赖子弟,众至数万,纵其剽掠以悦其心,擅留关中所漕米二万斛。藩镇贡献,往往杀其使者而夺之。”
  11. ^ 《资治通鉴·大历元年》:“十二月,癸卯,周智光杀陕州监军张志斌。智光素与陕州刺史皇甫温不协,志斌入奏事,智光馆之,志斌责其部下不肃,智光怒曰:“仆固怀恩不反,正由汝辈激之。我亦不反,今日为汝反矣!”叱下斩之,脔食其肉。朝士举选人,畏智光之暴,多自同州窃过,智光遣将将兵邀之于路,死者甚众。
  12. ^ 《资治通鉴·大历元年》:“戊申,诏加智光检校左仆射,遣中使余元仙持告身授之。智光慢骂曰:‘智光有大功于天下国家,不与平章事而与仆射!且同、光地狭,不足展材,若益以陕、虢、商、鄜、坊五州,庶犹可耳。’因历数大臣过失,且曰:‘此去长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长安城,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惟智光能之。’元仙股慄。”
  13. ^ 《资治通鉴·大历二年》:“春,正月,丁巳,密诏郭子仪讨周智光,子仪命大将浑瑊、李怀光军于渭上;智光麾下闻之,皆有离心。己未,智光大将李汉惠自同州帅所部降于子仪。壬戌,贬智光澧州刺史。甲子,华州牙将姚怀、李延俊杀智光,以其首来献。”
來源明細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