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華語: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台灣:​增加拼音法細節說明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高级移动版编辑
 
(未显示18个用户的39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About|華語的定義及其演進史|「華語」的其他用法|華語 (消歧義)}}
{{About|華語的定義及其演進史|「華語」的其他用法|華語 (消歧義)}}
{{Infobox Chinese
|title=華語
|t={{linktext|華語}}
|s={{linktext|华语}}
|p=huáyǔ
|bpmf=ㄏㄨㄚˊ ㄩˇ
|j=waa⁴ jyu⁵
|h=fa² ngi¹
|phfs=fà-ngî
|poj= hôa-gí / hôa-gú / hôa-gír / hôa-ú
|tl=huâ-gí / huâ-gú / huâ-gír / huâ-ú
|hanja=華語
|hangul=화어
|rr=hwa-eo
|kanji=華語
|kana=カゴ([[片假名]])<br>かご([[平假名]])
|romaji=kago
|chuhan=華語
|qn=Hoa ngữ
}}


'''華語'''指[[華人]]使用的共同語言,自古便是對'''[[漢語]]'''的別稱,到現代也常特指有“華人共同語言”地位的'''[[現代標準漢語]]''',但同時在影視音樂文化學術界上又可廣義地包含漢語方言,甚至包含了人所使用之其它非漢。其具體指涉內容,在不同領域會有不同含義。「華語」概念的多樣化界定也成為了學界的研究課題。{{r|zhao|in-betweenness|XuYi2017|莊妙菁}}
'''華語'''指[[華人]]使用的共同語言,在20世紀後期是對'''[[漢語]]'''的別稱,常特指有“華人共同語言”地位的'''[[現代標準漢語]]''',但同時在影視音樂文化學術界上又可包含漢語系的各種方言。由於「華語」一詞具體指涉內容,在不同領域與對不同政見者會有不同含義。因此「華語」概念的多樣化界定也成為了學界的研究課題爭議。{{r|zhao|in-betweenness|XuYi2017|莊妙菁}}


==歷史==
==歷史==
{{參見|中古漢語|近代漢語|漢語}}
{{參見|中古漢語|近代漢語|漢語}}
歷史上,「華語」一詞大致在隋唐代开始出现,用于区分“胡语”、“夷语”等,不過當時更常見的有“華言”,“漢語”等。至近现代「[[唐話]]」、「華語」是海外華人或唐人對其語言的常用的稱呼。{{r|莊妙菁}}
歷史上,「華語」一詞大致在隋唐代开始出现,指漢語,也用于区分“胡语”、“夷语”等,不過當時更常見的有“華言”,“漢語”等。至近现代「[[唐話]]」、「華語」是海外華人或唐人對其語言的常用的稱呼。{{r|莊妙菁}}


在中華民國成立后,「官話」已經被「國語」([[國音]]與[[新國音]])所取代。新、馬當地的中文教育也從原有的方言私塾改為現代化的華文學校,至戰后,由於馬、新先後獨立建國,當地的中文教育亦本地化,原本稱為「國語」的新國音隨之更名為「華語」,并在海外流行開來。{{r|莊妙菁}}
在中華民國成立后,「[[官话|官話]]」已經被「[[國語]]」([[老国音|老國音]]與[[現代標準漢語|新國音]])所取代。新、馬當地的中文教育也從原有的方言私塾改為現代化的華文學校,至戰后,由於馬、新先後獨立建國,當地的中文教育亦本地化,原本稱為「國語」的新國音隨之更名為「華語」,并在海外流行開來。{{r|莊妙菁}}


回溯歷史時序,「華語」一詞出現時,本來是各種[[漢語|漢語語言]]或[[漢語方言]]的統稱,這定義直到現代仍在中國大陸、香港等地運用,泛指全球华人的语言,即汉语的同义词{{r|XuYi2017|zhao}}{{notetag|中國大陸的《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頁557)把「華語」詞條釋為:「指汉语。」而臺灣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www.moedict.tw/ 網路版],中華民國教育部,2015年)則把「華語」詞條釋為:「中國的語言。」}}
回溯歷史時序,「華語」一詞出現時,本來是[[漢語]]或是對各種[[漢語方言]]的統稱,這定義直到現代仍在中國大陸、香港等地運用,泛指全球华人的语言,即汉语的同义词{{r|XuYi2017|zhao}}{{notetag|中國大陸的《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頁557)把「華語」詞條釋為:「指汉语。」而臺灣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www.moedict.tw/ 網路版],中華民國教育部,2015年)則把「華語」詞條釋為:「中國的語言。」}}


==現代標準漢語==
==現代標準漢語==
{{主條目|現代標準漢語}}
{{主條目|現代標準漢語}}
{{參見|馬來西亞華語|新加坡華語|普通話|中華民國國語}}
{{參見|馬來西亞華語|新加坡華語|普通話|中華民國國語}}
華語在兩岸三地之外,經常用來指稱[[現代標準漢語]],尤其以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為代表的東南亞華文圈,「华语」用來指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官話)為標準方言的「現代標準漢語」,其他漢語被視作「方言」。
華語在兩岸三地之外,經常用來指稱[[現代標準漢語]],尤其以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為代表的東南亞地區,「华语」用來指以漢語[[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官話)為標準方言的「現代標準漢語」,其他漢語被視作「方言」。


中國大陸及臺灣對外推廣標準漢語教學時,亦經常會將隨順各地之習慣將“普通話”或“國語”調整為“華語”。
中國大陸及臺灣對外推廣标准汉语教學時,亦經常會將隨順各地之習慣將“普通話”或“國語”調整為“華語”。


===歷史定位===
===馬來西亞===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在印尼[[萬隆會議]]中宣佈不再承認[[雙重國籍]],1957年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亦不承認雙重國籍,因此定居於馬、新的華人必須在公民權上二選一,為配合公民身份之轉變,當地中文教育教材均開始本地化。1957年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将[[馬來語]]定为「國語」(Bahasa Kebangsaan),至1963年成立的[[馬來西亞聯邦]]正式通過《[[1963/67年國語法令]]》,更在各官方領域推廣馬來文為國語之運用,成為所有學校的必修科,當地華文學校亦自然必須將原稱為「國語」、「國文」的[[中華民國國語]]([[現代標準漢語]])重新正名{{r|Xu2018|XuYi2017|莊妙菁}}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在印尼[[萬隆會議]]中宣佈不再承認[[雙重國籍]],1957年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亦不承認雙重國籍,因此定居於馬、新的華人必須在公民權上二選一,為配合公民身份之轉變,當地中文教育教材均開始本地化。1957年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将[[馬來語]]定为「國語」(Bahasa Kebangsaan),至1963年成立的[[馬來西亞聯邦]]正式通過《[[1963/67年國語法令]]》,更在各官方領域推廣馬來文為國語之運用,成為所有學校的必修科,當地華文學校亦自然必須將原稱為「國語」、「國文」的[[中華民國國語]]([[現代標準漢語]])重新正名{{r|Xu2018|XuYi2017|莊妙菁}},因此,基於“華人”共同民族身分的“華語”、“華文”就正式取代「國語」、「國文」,成為現代標準漢語之定稱,而粵語和閩南話等其他漢語方言則統稱為“華人方言”。{{r|Xu2018}}


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獨立的[[新加坡]]亦延續此用法,并將華語列為官方語言。1979年[[李光耀]]在新加坡發起[[讲华语运动|讲「华语」运动]],推動當地華人「多說华语」、「少講方言」,這運動後來也被[[马来西亚讲华语运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所效仿]]。在此運動,華人在社區或家庭裏增加「华语」之使用,在華文學校更嚴格禁止學生說「方言」,違者遭校規處罰。「華語」作為現代標準漢語之名稱已經成為當地中文使用者理所當然之習慣。{{r|Li2017}}
在選擇上,“國語”、“中文”、“官話”、“漢語”、“[[普通話]]”等被認為可能聯想到“中國本位”及「漢人本位」的稱呼均被避開,(馬來西亞華人亦包括少數的滿人、回人),因此,基於“華人”共同民族身分的“華語”、“華文”就正式取代「國語」、「國文」,成為現代標準漢語之定稱,而粵語和閩南語等其他漢語被另外統稱為“華人方言”。{{r|Xu2018}}

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獨立的[[新加坡]]亦延續此用法,并將華語列為官方語言。1979年[[李光耀]]在新加坡發起[[讲华语运动|讲「华语」运动]],推動當地華人「多說华语」、「少講方言」,這運動後來也被[[马来西亚讲华语运动_(1980年代)|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所效仿]]。在此運動,華人在社區或家庭裏增加「华语」之使用,在華文學校更嚴格禁止學生說「方言」,違者遭校規處罰。「華語」作為現代標準漢語之名稱已經成為當地中文使用者理所當然之習慣。{{r|Li2017}}


中國大陸在“推廣普通話”之時,亦經常以新加坡的“講華語運動”為例子。
中國大陸在“推廣普通話”之時,亦經常以新加坡的“講華語運動”為例子。


=== 台灣 ===
=== 台灣 ===
[[臺灣華語]]係泛指使用於臺灣並已具臺灣語彙及音調之[[標準漢語]]。[[國立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ref>https://www.nqu.edu.tw/upload/educs/attachment/74188523cdd849cf74af0e4e3ab5f0c9.pdf</ref>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ref>http://www.tcsl.ntnu.edu.tw/upload/courses/files/20200730.pdf</ref>主要教授標準漢語及[[古文 (文學)|中國古文]]。臺灣亦開設專供外國人學習語言之機構或臺灣派往國外之教學師資培訓單位,如[[國立臺灣大學]]語文中心「國際華語研習所」、[[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等。
[[注音符號]]拼讀,融入臺灣語彙,即是現今之[[中華民國國語]]。[[國立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ref>{{Cite web |url=https://www.nqu.edu.tw/upload/educs/attachment/74188523cdd849cf74af0e4e3ab5f0c9.pdf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21-05-23 |archive-date=2021-10-01 |archive-url=/proxy/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001054614/https://www.nqu.edu.tw/upload/educs/attachment/74188523cdd849cf74af0e4e3ab5f0c9.pdf |dead-url=no }}</ref>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ref>{{Cite web |url=/proxy/http://www.tcsl.ntnu.edu.tw/upload/courses/files/20200730.pdf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21-05-23 |archive-date=2021-05-23 |archive-url=/proxy/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23025629/http://www.tcsl.ntnu.edu.tw/upload/courses/files/20200730.pdf |dead-url=no }}</ref>主要教授標準漢語及[[古文 (文學)|中國古文]]。臺灣亦開設專供外國人學習語言之機構或臺灣派往國外之教學師資培訓單位,如[[國立臺灣大學]]語文中心「國際華語研習所」、[[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等。


2005年起由[[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籌辦之[[華語文能力測驗]],<ref>{{cite journal|title=華語文能力測驗(TOP-Huayu)發展現況|date=2007-07-07|last=張莉萍|work=「外語能力測驗之動向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url=/proxy/https://www.sc-top.org.tw/download/research/Li_ping_Chang_01.pdf|archiveurl=/proxy/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10183658/https://www.sc-top.org.tw/download/research/Li_ping_Chang_01.pdf|archivedate=2009-02-10}}</ref>其「華語」拼寫和聽力以《[[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審訂的[[中華民國國語]]為依據。<ref>{{cite book|title=學華語向前走教師手冊:入門冊|editor1=孫懿芬|editor2=曹靜儀|publisher=[[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location=台北|page=頁II註釋|date=2019年3月}}</ref>
2005年起由[[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籌辦之[[華語文能力測驗]],<ref>{{cite journal|title=華語文能力測驗(TOP-Huayu)發展現況|date=2007-07-07|last=張莉萍|work=「外語能力測驗之動向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url=/proxy/https://www.sc-top.org.tw/download/research/Li_ping_Chang_01.pdf|archiveurl=/proxy/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10183658/https://www.sc-top.org.tw/download/research/Li_ping_Chang_01.pdf|archivedate=2009-02-10}}</ref>其「華語」拼寫和聽力以《[[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審訂的中華民國國語為依據。<ref>{{cite book|title=學華語向前走教師手冊:入門冊|editor1=孫懿芬|editor2=曹靜儀|publisher=[[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location=台北|page=頁II註釋|date=2019年3月}}</ref>


1990年由台灣官方舉辦至今的[[金曲獎]]自[[第32屆金曲獎|2021年起]]「國語」獎易名「華語」獎,與台語、客語等其他漢語獎項並列。
1990年由台灣官方舉辦至今的[[金曲獎]]自[[第32屆金曲獎|2021年起]]「國語」獎易名「華語」獎,與台語、客語等其他漢語獎項並列。
<!--
<!--
經查2015年版《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不再收錄「華語」詞條。
經查2015年版《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不再收錄「華語」詞條。
第40行: 第58行:


==文化中的華語==
==文化中的華語==
{{參見|華語電影|華語流行音樂|中文電影|中文流行音樂}}
{{參見|華語電影|華語流行音樂|中文電影|中文流行音樂|汉语圈}}
在早期,新馬地區就將[[港產片]](粵語)、[[廈語片]](閩南語)、[[國語片]](北京官話)一概稱為「[[華語電影]]」;把多種漢語的歌曲都稱作「[[華語歌曲]]」<ref>胡又天:〈一百年來的華語流行歌詞相關論著〉,2012年5月,發表於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與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交流研討會。</ref><ref>胡又天:[https://ab8523fb-a-62cb3a1a-s-sites.googlegroups.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E6%B5%81%E8%A1%8C%E8%A9%9E%E8%A9%B1001.pdf 《流行詞話》第一期],頁13-14。</ref>。縱使當地已經將“華語”作為標準漢語之正式名稱,但在當地中文影視圈仍習慣將華人方言以“華語方言”之解讀包含在其中,此詞彙之用法遍及[[香港]]、[[澳門]]、[[廣東]]、[[中國大陸]]一些地區、[[臺灣]]、及[[東南亞]]國家等。至今,[[臺灣]]、[[香港]]、[[澳門]]、[[廣東]]等地仍不時使用此意義,而涉及上述等領域或範疇的文化與研究,亦沿用其本義。{{r|zhao|Xu2018}}
在早期,新馬地區就將[[港產片]]([[粵語]])、[[廈語片]](閩南語)、[[國語片]](北京官話)一概稱為「[[華語電影]]」;把多種漢語的歌曲都稱作「[[華語歌曲]]」<ref>胡又天:〈一百年來的華語流行歌詞相關論著〉,2012年5月,發表於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與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交流研討會。</ref><ref>胡又天:[https://ab8523fb-a-62cb3a1a-s-sites.googlegroups.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E6%B5%81%E8%A1%8C%E8%A9%9E%E8%A9%B1001.pdf 《流行詞話》第一期],頁13-14。</ref>。縱使當地已經將“華語”作為標準漢語之正式名稱,但在當地中文影視圈仍習慣將華人方言以“華語方言”之解讀包含在其中,此詞彙之用法遍及[[香港]]、[[澳門]]、[[廣東]]、[[中國大陸]]一些地區、[[臺灣]]、及[[東南亞]]國家等。至今,[[臺灣]]、[[香港]]、[[澳門]]、[[廣東]]等地仍不時使用此意義,而涉及上述等領域或範疇的文化與研究,亦沿用其本義。{{r|zhao|Xu2018}}


比如有“華語圈的[[奧斯卡]]”之稱的[[金馬獎]],自1990年代以來逐漸放寬語言之限定,從最初的[[國語]](現代標準漢語)到後來只要演員過半是華人,不論所操是否漢語均可參加,也加深了“廣義的華語”之印象。
比如有“華語圈的[[奥斯卡金像奖|奧斯卡]]”之稱的[[金馬獎]],自1990年代以來逐漸放寬語言之限定,從最初的[[國語]](現代標準漢語)到後來只要演員過半是華人,不論所操是否标准漢語均可參加,也加深了“廣義的華語”之印象。


===學術界===
===學術界===
學者論及「華語」時常常要開一段闡釋其廣義和狹義的用法,然後該論文再擇其中一義展開論述。例如[[臺灣師範大學]]編《華語語音學》的研究主題採華語的狹義(即[[現代標準漢語]]的語音學,如[[漢語拼音]]<ref>{{Cite web |title=華語語音學(新修版) |url=/proxy/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9436 |access-date=2021-05-17 |work=博客來}}</ref>),並在總論說明華語的廣義用法「面對世界上其他語言的時候,習慣上我們都說這些漢語是[[中國話]],是華語,是Chinese」<ref name="張正男2017">{{cite book|chapter=華語語音學總論|last1=張正男|last2=蔡雅薰|editor=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語音學編輯委員會|title=《華語語音學(新修版)》|page=2|date=2017|quote=有人把[[漢語]]分為「[[北方話]]、[[粵語]]、[[客家話]]、[[吳語]]、[[閩語]]、[[湘語]]、[[贛語]]」七大語系,[...]面對世界上其他語言的時候,習慣上我們都說這些漢語是「[[中國話]]」,是「華語」,是「Chinese」,這種「華語」(Chinese)就是廣義的華語。}}</ref>。採其廣義的例子有,[[史書美]]「台灣最常使用的華語是閩南話」。<ref>{{cite journal|url=/proxy/https://www.wreview.org/attachments/article/213/What%20is%20Sinophone%20Studies.pdf|title=何謂華語語系研究?|page=117|quote=台灣最常使用的華語是閩南話,華裔韓國人說山東話,對華裔義大利人來說,則是溫州話。因為華語包含了大約四十幾種語言|date=2016|last=[[史書美]]}}</ref>
學者論及「華語」時常常要開一段闡釋其廣義和狹義的用法,然後該論文再擇其中一義展開論述。例如[[臺灣師範大學]]編《華語語音學》的研究主題採華語的狹義(即[[現代標準漢語]]的語音學,如[[漢語拼音]]<ref>{{Cite web |title=華語語音學(新修版) |url=/proxy/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9436 |access-date=2021-05-17 |work=博客來 |archive-date=2021-09-20 |archive-url=/proxy/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20033833/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9436 |dead-url=no }}</ref>),並在總論說明華語的廣義用法「面對世界上其他語言的時候,習慣上我們都說這些[[汉语]]是[[中國話]],是華語,是Chinese」<ref name="張正男2017">{{cite book|chapter=華語語音學總論|last1=張正男|last2=蔡雅薰|editor=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語音學編輯委員會|title=《華語語音學(新修版)》|page=2|date=2017|quote=有人把[[漢語]]分為「[[北方話]]、[[粵語]]、[[客家話]]、[[吳語]]、[[閩語]]、[[湘語]]、[[贛語]]」七大語系,[...]面對世界上其他語言的時候,習慣上我們都說這些漢語是「[[中國話]]」,是「華語」,是「Chinese」,這種「華語」(Chinese)就是廣義的華語。}}</ref>。採其廣義的例子有,[[史書美]]「台灣最常使用的華語是閩南話」。<ref>{{cite journal|url=/proxy/https://www.wreview.org/attachments/article/213/What%20is%20Sinophone%20Studies.pdf|title=何謂華語語系研究?|page=117|quote=台灣最常使用的華語是閩南話,華裔韓國人說山東話,對華裔義大利人來說,則是溫州話。因為華語包含了大約四十幾種語言|date=2016|last=[[史書美]]|journal=|access-date=2021-04-23|archive-date=2021-10-01|archive-url=/proxy/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001054613/https://www.wreview.org/attachments/article/213/What%20is%20Sinophone%20Studies.pdf|dead-url=no}}</ref>


==注释==
==注释==
第53行: 第71行: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reflist|2|refs=
{{reflist|2|refs=
<ref name="莊妙菁">{{cite journal |author1=莊妙菁 |title=“華語”一詞的演變與歷史發展 |journal=南方學院學術單刊第八種 |url=/proxy/https://www.southern.edu.my/RICEC/journal/8.pdf|date=2005}}</ref>
<ref name="莊妙菁">{{cite journal |author1=莊妙菁 |title=“華語”一詞的演變與歷史發展 |journal=南方學院學術單刊第八種 |url=/proxy/https://www.southern.edu.my/RICEC/journal/8.pdf |date=2005 |access-date=2021-05-22 |archive-date=2021-09-20 |archive-url=/proxy/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20065315/https://www.southern.edu.my/RICEC/journal/8.pdf |dead-url=no }}</ref>
<ref name=zhao>{{cite journal|last=趙世舉|date=2017年12月|title=华语的历时流变和共时格局及整体华语观|url=/proxy/http://113.31.19.9/Qikan/Article/Detail?id=674357885&from=Qikan_Search_Index|journal=文化软实力研究|volume=2017年第6期|pages=27-35|access-date=2021-03-17}}</ref>
<ref name=zhao>{{cite journal|last=趙世舉|date=2017年12月|title=华语的历时流变和共时格局及整体华语观|url=/proxy/http://113.31.19.9/Qikan/Article/Detail?id=674357885&from=Qikan_Search_Index|journal=文化软实力研究|volume=2017年第6期|pages=27-35|access-date=2021-03-17}}{{Dead link}}</ref>
<ref name="in-betweenness">{{cite web|title=什麼是「華語語系」: 從港臺、滿洲、跨太平洋看華語世界的去殖民與流變|url=/proxy/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211-opinion-sinophone-studies-colonialism/|accessdate=2021-04-11|author=「時差」播客|date=2021年4月11日|format=|work=|publisher=端傳媒|language=zh-tw}}</ref>
<ref name="in-betweenness">{{cite web|title=什麼是「華語語系」: 從港臺、滿洲、跨太平洋看華語世界的去殖民與流變|url=/proxy/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211-opinion-sinophone-studies-colonialism/|accessdate=2021-04-11|author=「時差」播客|date=2021年4月11日|format=|work=|publisher=端傳媒|language=zh-tw|archive-date=2021-04-20|archive-url=/proxy/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20040829/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211-opinion-sinophone-studies-colonialism/|dead-url=no}}</ref>
<ref name="XuYi2017">{{cite journal|last=徐禕|date=2017年|title=马来西亚华语的历时考察|url=/proxy/https://naccl.osu.edu/sites/default/files/34-XuYi-p.558-566.pdf|journal=29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NACCL-29)|volume=Volume 2|pages=558-566|access-date=2021-03-17}}</ref>
<ref name="XuYi2017">{{cite journal|last=徐禕|date=2017年|title=马来西亚华语的历时考察|url=/proxy/https://naccl.osu.edu/sites/default/files/34-XuYi-p.558-566.pdf|journal=29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NACCL-29)|volume=Volume 2|pages=558-566|access-date=2021-03-17|archive-date=2021-05-05|archive-url=/proxy/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05094524/https://naccl.osu.edu/sites/default/files/34-XuYi-p.558-566.pdf|dead-url=no}}</ref>
<ref name="Xu2018">{{cite book|title=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date=2018|last=許維賢|pages=36–41|publisher=聯經出版|location=台灣|ISBN=9789570850987}}</ref>
<ref name="Xu2018">{{cite book|title=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date=2018|last=許維賢|pages=36–41|publisher=聯經出版|location=台灣|ISBN=9789570850987}}</ref>
<ref name="Li2017">{{cite web|title=大马方言再兴(二):华语和方言势不两立?|url=/proxy/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394328|accessdate=2017-09-08|author=陈意新|date=2017年9月8日|format=|work=|publisher=當今大馬|language=}}</ref>
<ref name="Li2017">{{cite web|title=大马方言再兴(二):华语和方言势不两立?|url=/proxy/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394328|accessdate=2017-09-08|author=陈意新|date=2017年9月8日|format=|work=|publisher=當今大馬|language=|archive-date=2017-09-07|archive-url=/proxy/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907051447/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394328|dead-url=no}}</ref>
}}
}}

{{汉语}}


[[category:新加坡華語]]
[[category:新加坡華語]]
[[category:馬來西亞華語]]
[[category:馬來西亞華語]]
[[category:漢語]]
[[category:漢語]]
[[Category:現代標準漢語]]

2024年4月21日 (日) 07:04的最新版本

華語
汉语名称
繁体字 華語
简化字 华语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 Hoa ngữ
儒字 華語
朝鲜语名稱
諺文화어
汉字華語
日语名称
汉字 華語

華語華人使用的共同語言,在20世紀後期是對漢語的別稱,尤常特指有“華人共同語言”地位的現代標準漢語,但同時在影視音樂文化學術界上,又可能包含漢語系的各種方言。由於「華語」一詞具體指涉內容,在不同領域與對不同政見者會有不同含義。因此「華語」概念的多樣化界定,也成為了學界的研究課題爭議。[1][2][3][4]

歷史

[编辑]

歷史上,「華語」一詞大致在隋唐代开始出现,指漢語,也用于区分“胡语”、“夷语”等,不過當時更常見的有“華言”,“漢語”等。至近现代「唐話」、「華語」是海外華人或唐人對其語言的常用的稱呼。[4]

在中華民國成立后,「官話」已經被「國語」(老國音新國音)所取代。新、馬當地的中文教育也從原有的方言私塾改為現代化的華文學校,至戰后,由於馬、新先後獨立建國,當地的中文教育亦本地化,原本稱為「國語」的新國音隨之更名為「華語」,并在海外流行開來。[4]

回溯歷史時序,「華語」一詞出現時,本來是指漢語或是對各種漢語方言的統稱,這定義直到現代仍在中國大陸、香港等地運用,泛指全球华人的语言,即汉语的同义词[3][1][註 1]

現代標準漢語

[编辑]

華語在兩岸三地之外,經常用來指稱現代標準漢語,尤其以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為代表的東南亞地區,「华语」用來指以漢語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官話)為標準方言的「現代標準漢語」,其他漢語被視作「方言」。

中國大陸及臺灣對外推廣现代标准汉语教學時,亦經常會將隨順各地之習慣將“普通話”或“國語”調整為“華語”。

馬來西亞

[编辑]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在印尼萬隆會議中宣佈不再承認雙重國籍,1957年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亦不承認雙重國籍,因此定居於馬、新的華人必須在公民權上二選一,為配合公民身份之轉變,當地中文教育教材均開始本地化。1957年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馬來語定为「國語」(Bahasa Kebangsaan),至1963年成立的馬來西亞聯邦正式通過《1963/67年國語法令》,更在各官方領域推廣馬來文為國語之運用,成為所有學校的必修科,當地華文學校亦自然必須將原稱為「國語」、「國文」的中華民國國語現代標準漢語)重新正名[5][3][4],因此,基於“華人”共同民族身分的“華語”、“華文”就正式取代「國語」、「國文」,成為現代標準漢語之定稱,而粵語和閩南話等其他漢語方言則統稱為“華人方言”。[5]

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獨立的新加坡亦延續此用法,并將華語列為官方語言。1979年李光耀在新加坡發起讲「华语」运动,推動當地華人「多說华语」、「少講方言」,這運動後來也被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所效仿。在此運動,華人在社區或家庭裏增加「华语」之使用,在華文學校更嚴格禁止學生說「方言」,違者遭校規處罰。「華語」作為現代標準漢語之名稱已經成為當地中文使用者理所當然之習慣。[6]

中國大陸在“推廣普通話”之時,亦經常以新加坡的“講華語運動”為例子。

台灣

[编辑]

注音符號拼讀,融入臺灣語彙,即是現今之中華民國國語國立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8]主要教授標準漢語及中國古文。臺灣亦開設專供外國人學習語言之機構或臺灣派往國外之教學師資培訓單位,如國立臺灣大學語文中心「國際華語研習所」、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等。

2005年起由教育部籌辦之華語文能力測驗[9]其「華語」拼寫和聽力以《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審訂的中華民國國語為依據。[10]

1990年由台灣官方舉辦至今的金曲獎2021年起「國語」獎項易名「華語」獎項,與台語、客語等其他漢語獎項並列。

文化中的華語

[编辑]

在早期,新馬地區就將港產片粵語)、廈語片(閩南語)、國語片(北京官話)一概稱為「華語電影」;把多種漢語的歌曲都稱作「華語歌曲[11][12]。縱使當地已經將“華語”作為標準漢語之正式名稱,但在當地中文影視圈仍習慣將華人方言以“華語方言”之解讀包含在其中,此詞彙之用法遍及香港澳門廣東中國大陸一些地區、臺灣、及東南亞國家等。至今,臺灣香港澳門廣東等地仍不時使用此意義,而涉及上述等領域或範疇的文化與研究,亦沿用其本義。[1][5]

比如有“華語圈的奧斯卡”之稱的金馬獎,自1990年代以來逐漸放寬語言之限定,從最初的國語(現代標準漢語)到後來只要演員過半是華人,不論所操是否标准漢語均可參加,也加深了“廣義的華語”之印象。

學術界

[编辑]

學者論及「華語」時常常要開一段闡釋其廣義和狹義的用法,然後該論文再擇其中一義展開論述。例如臺灣師範大學編《華語語音學》的研究主題採華語的狹義(即現代標準漢語的語音學,如漢語拼音[13]),並在總論說明華語的廣義用法「面對世界上其他語言的時候,習慣上我們都說這些汉语中國話,是華語,是Chinese」[14]。採其廣義的例子有,史書美「台灣最常使用的華語是閩南話」。[15]

注释

[编辑]
  1. ^ 中國大陸的《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頁557)把「華語」詞條釋為:「指汉语。」而臺灣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中華民國教育部,2015年)則把「華語」詞條釋為:「中國的語言。」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趙世舉. 华语的历时流变和共时格局及整体华语观.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12月,. 2017年第6期: 27–35 [2021-03-17]. [失效連結]
  2. ^ 「時差」播客. 什麼是「華語語系」: 從港臺、滿洲、跨太平洋看華語世界的去殖民與流變. 端傳媒. 2021年4月11日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徐禕. 马来西亚华语的历时考察 (PDF). 29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NACCL-29). 2017年,. Volume 2: 558–566 [2021-03-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05). 
  4. ^ 4.0 4.1 4.2 4.3 莊妙菁. “華語”一詞的演變與歷史發展 (PDF). 南方學院學術單刊第八種. 2005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20). 
  5. ^ 5.0 5.1 5.2 許維賢.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 台灣: 聯經出版. 2018: 36–41. ISBN 9789570850987. 
  6. ^ 陈意新. 大马方言再兴(二):华语和方言势不两立?. 當今大馬. 2017年9月8日 [2017-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7). 
  7. ^ 存档副本 (PDF). [2021-05-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1). 
  8. ^ 存档副本 (PDF). [2021-05-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23). 
  9. ^ 張莉萍. 華語文能力測驗(TOP-Huayu)發展現況 (PDF). 「外語能力測驗之動向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7-07-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10). 
  10. ^ 孫懿芬; 曹靜儀 (编). 學華語向前走教師手冊:入門冊. 台北: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2019年3月: 頁II註釋. 
  11. ^ 胡又天:〈一百年來的華語流行歌詞相關論著〉,2012年5月,發表於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與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交流研討會。
  12. ^ 胡又天:《流行詞話》第一期,頁13-14。
  13. ^ 華語語音學(新修版). 博客來. [202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0). 
  14. ^ 張正男; 蔡雅薰. 華語語音學總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語音學編輯委員會 (编). 《華語語音學(新修版)》. 2017: 2. 有人把漢語分為「北方話粵語客家話吳語閩語湘語贛語」七大語系,[...]面對世界上其他語言的時候,習慣上我們都說這些漢語是「中國話」,是「華語」,是「Chinese」,這種「華語」(Chinese)就是廣義的華語。 
  15. ^ 史書美. 何謂華語語系研究? (PDF): 117. 2016 [2021-04-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1). 台灣最常使用的華語是閩南話,華裔韓國人說山東話,對華裔義大利人來說,則是溫州話。因為華語包含了大約四十幾種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