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鄒韜奮: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8个用户的34个中间版本)
第3行: 第3行:
}}
}}
{{Infobox journalist
{{Infobox journalist
|name = 鄒韜奮
| name = 鄒韜奮
|image = 邹韬奋 青年时期.JPG
| image = 邹韬奋 青年时期.JPG
|caption = 青年时期的邹韬奋
| caption = 青年时期的邹韬奋
| birth_name = 鄒恩潤
|birthname =
|birth_date = 1895年11月5日
| birth_date = 1895年11月5日
|birth_place = {{QING}}[[福建省]][[永安县]]
| birth_place = {{QING}}[[福建省 (清)|福建省]][[永安县 (福建省)|永安县]]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44|7|24|1895|11|5}}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44|7|24|1895|11|5}}
|death_place = {{ROC}}[[上海市 (中华民国)|上海市]]
| death_place = {{ROC}}[[上海市 (中华民国)|上海市]]
|education = [[上海聖約翰大學]]
| education = [[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br />[[南洋公学]]<br />[[上海聖約翰大學]]
|occupation = [[記者]]、出版家
| occupation = [[記者]]、出版家
| alias =
|alias =
| title =
| family = 5个弟弟妹妹
|title =
| spouse = 葉氏(患傷寒去世)、[[沈粹缜]]
|family = 5 个弟弟妹妹
| domesticpartner =
|spouse = 沈粹缜
| children = [[邹家华]]<br />[[邹竞蒙]]
|domesticpartner =
| relatives =
|children = [[邹家华]]
| nationality = {{ROC-1928}}
|relatives =
| party = [[中国人民救国会]]<br />{{CPC}}(追认)
|nationality ={{CHN-1928}}
| ethnic =
|party = [[中国人民救国会]]<br>{{CPC}}(追认)
|ethnic =
| religion =
|religion =
| salary =
|salary =
| networth =
| credits = [[三聯書店]]创办人
|networth =
| agent =
|credits = [[三聯書店]]创办人
|agent =
| URL =
|URL =
}}
}}


'''鄒韜奮'''({{bd|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catIdx=Zou鄒}}),原名'''恩潤''',筆名韜奮「韜光養晦」和「奮鬥」,[[中國]][[記者]]、出版家。
'''鄒韜奮'''({{bd|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catIdx=Zou鄒}}),原名'''恩潤''',[[筆名]]'''谷僧'''、'''韜奮''',取「韜光養晦」和「奮鬥」之意生于[[福建省]][[永安县 (福建省)|永安縣]]沙塘村,祖籍[[江西省]][[餘江縣]],[[新聞記者]]、出版家。


==生平==
== 生平 ==
===早年===
[[File:邹韬奋 毕业照.JPG|thumb|left|1921年大学毕业时的邹韬奋]]
[[File:邹韬奋 毕业照.JPG|thumb|left|1921年大学毕业时的邹韬奋]]


邹韬奋,[[福建]][[永安县 (福建省)|永安]]人,(一说为[[福州市]]人<ref>{{Cite web|url=/proxy/http://m.news.cctv.com/2016/11/05/ARTIT0TYKku1ms0PW3ohEy2Q161105.shtml|title=那盏不曾熄灭的灯,照亮你我来时的路|accessdate=2016-11-05|date=2016-11-05|publisher=央视新闻|archive-date=2023-12-07|archive-url=/proxy/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207214322/http://m.news.cctv.com/2016/11/05/ARTIT0TYKku1ms0PW3ohEy2Q161105.shtml|dead-url=unfit}}</ref><ref>{{Cite web|url=/proxy/https://sjtuhistory.sjtu.edu.cn/info/1034/1255.htm|title=邹韬奋|accessdate=2018-03-15|date=2018-03-15|publisher=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网|archive-date=2023-12-07|archive-url=/proxy/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207180201/https://sjtuhistory.sjtu.edu.cn/info/1034/1255.htm|dead-url=unfit}}</ref>。)其父邹国珍在福州的[[福建省盐务局]]做候補官,母親查氏常常講章回小說給他們兄弟聽。六歲父親為他發蒙,在母親的要求下請一位先生到家塾教書。1907年,十三歲時,母亲去世。1908年11月,因祖父在余江老家過世,隨父親回家奔喪。1909年春,家中的塾師走了,於是在父親的支持下考入[[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ref>{{cite book |author1=沈谦芳 |title=邹韬奋传 |date=2016.01 |publisher=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location=北京 |isbn=978-7-108-05572-9}}</ref>1912年秋,父親將他送入[[南洋公學附属小学|南洋公學下院]]讀書,希望他可以成為工程師。1914年,升入中院,夜裡常常去找他在附小的老師[[沈永癯]]請教,他的辦公室總有《[[新民叢報]]》可以讀,夜裡十點鐘照章要睡覺,而他還點蠟燭在屋裡偷看,受這些文章的影響就和漸漸淡忘了工程師的理想了。[[南洋公學]]重視國文,鄒韜奮尤其佩服國文老師[[朱叔子]]的教學方法,深受他的影響。1915年5月起,在[[商務印書館]]的《學生雜誌》和《[[申報]]》的《自由談》上發表文章,次年又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學生雜誌》撰文。<ref>{{cite book |author1=邹韬奋 |title=邹韬奋自述 |date=2013.04 |publisher=安徽文艺出版社 |location=合肥 |isbn=978-7-5396-4256-7}}</ref>
1895年11月5日(光緒21年九月十九日)生於[[福建]][[永安市|永安]](祖籍[[江西]][[餘江]]縣)。父亲邹国珍在[[福建省盐务局]]当差。5岁入家塾读书,后入[[福州工业学校]],不久其父将他送至上海[[南洋公学]],他从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读起,一直读到大二。12岁时母亲去世。


1917年,升入南洋公學上院[[電機工程]]科學習。1919年2月,大學一年級結束後,經濟拮据,無以為繼,,又被微積分和高等物理學弄得困窘,只好輟學,到宜興[[蜀山鎮]]做家塾教師,為投考[[上海聖約翰大學]]作準備。9月,和南洋同學[[王以敬]]一同考入聖約翰大學,鄒韜奮主修西洋文學,辅修教育。大學期間的課餘時間也用來當準備投考中學插班生的家庭教師,晚間在[[南洋公學圖書館]]做一個小時的職員,以此來補貼經濟,不過仍然常常依靠同學的接濟。<ref>{{cite journal |author1=鄒韜奮 |title=前塵影事 |journal=《生活》週刊 |date=1933年7月22日 |volume=8 |issue=29}}</ref><ref>{{cite book |author1=邹韬奋 |title=萍踪寄语 初集、二集 |date=2018.10 |publisher=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location=北京 |isbn=978-7-80768-214-1 |pages=13-19}}</ref>1921年,获文学学士。畢業後經[[畢雲程]]介紹,9月,到[[穆藕初]]的[[厚生紗廠]]和[[上海紗布交易所|紗布交易所]]給他做英文秘書,同時還因為和[[張竹平]]同學的關係在《申報》社幫忙處理英文信函,並在[[上海青年會中學]]教英文。
1917年入讀[[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電機工程]]科。大学二年级后,由于兴趣原因转而投考[[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


1922年,他想到教育界做做看,於是大膽給[[黄炎培]]去信求職,時值黃炎培主辦[[中華職業教育社]],便決定聘請鄒韜奮擔任编辑股主任,主編《教育與職業》月刊和編譯“職業教育叢刊”。學債負擔很重,還未能還清,因此[[黃炎培]]還推薦他到[[江西省教育會]]的科學名詞審查會工作。找到了新工作便辭掉了交易所英文秘書的工作。受校長[[顧蔭亭]]的邀請到[[中華職業學校]]兼任英文教員。
1919年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主修西洋文學,辅修教育。1921年畢業,获文学学士。


1926年10月,承接[[王志莘]]的職務主編《生活》週刊。1927年,[[張竹平]]找他到《[[時事新報]]》任秘書主任,兼主編《人生》副刊,仍主編《生活》週刊,由於工作繁重便辭去了英文教員的兼職,將所有心力都投注在了報館的工作上。在鄒韜奮接手後,不限於過去職業教育的主題,漸漸推廣到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上。<ref>{{cite book |author1=邹韬奋 |title=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 |date=1948.10 |publisher=生活书店|page= 143-168}}</ref>1928年,五三[[濟南事件]]發生後,《生活》週刊就迅速對其作出評論,表示反對。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宣傳民族解放,支持抗戰。10月初,與[[胡愈之]]相識。<ref>{{cite book |author1=穆欣 |title=邹韬奋 |date=1959.01 |publisher=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location=北京}}</ref>
毕业后陆续给报刊投稿,后入私营纱厂和纱布交易所担任英文秘书。
1932年3月,籌辦《生活日報》。7月,從中華職教社獨立,成立[[生活書店]]。


1933年1月,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當選執行委員。7月14日,從上海乘船流亡國外,經意大利、瑞士、法國到達倫敦,期間一直寫通訊文稿,在國內發表。1934年,到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蘇聯考察。
===涉足出版业===
1922年受[[黄炎培]]之聘,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加入[[中華職業教育社]],主編《教育與職業》月刊和編譯《職業教育叢書》。


1935年5月,到美國考察。7月6日,在芝加哥看到報紙上刊載好友[[杜重遠]]在上海被捕消息,於是決定提前回國。8月27日,乘船返回上海。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2月,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成立,被選為執行委員。<ref>{{cite book |author1=邹韬奋 |title=经历 患难余生记 |date=2018-10 |publisher=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2127}}</ref>
在职教社工作期间,经人介绍结识苏中女子职业学校美术科主任的沈粹缜,1926年1月1日两人结婚。10月接辦《生活》周刊,取「韜奮」為筆名。接办后,将单纯以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为主的刊物改造成讨论社会问题和时政问题的周刊,重视刊物与读者的联系,倡导为读者服务,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九一八]]后,力主抗战救国,使《生活》周刊成为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大众喉舌。


1936年3月,在香港籌辦《[[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ref>{{cite website|url=/proxy/https://www.zoutaofen.com/resource/show/103.html?page=2|title=香港《生活日報》存檔|website=韜奮紀念舘}}</ref>。8月,返沪后改出《生活星期刊》,同时担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11月22日,與[[沈鈞儒]]、[[章乃器]]、[[史良]]、[[李公朴]]、[[王造時]]、[[沙千里]]共七位救國會執行委員被捕,即「[[七君子事件]]」。<ref>{{cite book |author1=黄逸之 |title=邹韬奋 |date=1950.12 |publisher=商务印书馆}}</ref>[[File:Zou Taofen1.jpg|thumb|200px|1940年代初的鄒韜奮]]
1932年7月創辦[[生活書店]]([[三聯書店]]前身之一)。


1937年7月31日,獲釋從蘇州江蘇高等法院看守所回滬。8月19日,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因戰事所迫11月,到香港。
1933年1月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成為執行委員。同年7月14日起,迫于压力到[[歐洲]]各國和[[蘇聯]]“考察”。


1938年6月,參加國民參政會。7月,将《抗战》与[[李公朴]]所办的《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在[[武汉]]出版。
1935年8月回国,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国民政府曾先后派[[刘健群]]和后来成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张道藩]]到上海拉拢邹韬奋。不久蒋介石又“有意”约他到南京“当面一谈”<ref>邹韬奋:《患难余生记》</ref>,但都被其拒绝。


“[[皖南事变]]”后,《全民抗战》停刊。1941年2月25日,啟程,3月5日,到達[[香港]],5月17日,復刊《大眾生活》,并任救国会海外工作委员会常务干事。香港沦陷后转移至东江游击区,1942年11月,辗转至苏中抗日根据地,后赴苏北抗日根据地。
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8月返沪后改出《生活星期刊》,同时担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11月22日被捕,即「[[七君子事件]]」。


1943年3月,患中耳癌到上海醫治。1944年7月24日,病逝於上海醫院。9月,中共中央根據他在遗嘱中的申请,追认其为共产党员。<ref>{{cite book |author1=邹嘉骊 |title=邹韬奋年谱长编 |date=2015.10 |publisher=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location=上海 |isbn=978-7-313-13811-8}}</ref>
[[File:Zou Taofen1.jpg|thumb|200px]]
1937年7月31日獲釋。8月即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继续为抗日救亡呼号。


== 思想 ==
1938年7月,将《抗战》与[[李公朴]]所办的《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在[[武汉]]出版。


== 家庭 ==
“[[皖南事变]]”后,《全民抗战》被迫停刊,1941年2月赴[[香港]],同年5月17日復刊《大眾生活》,并任救国会海外工作委员会常务干事。香港沦陷后转移至东江游击区,1942年11月辗转至苏中抗日根据地,后赴苏北抗日根据地。
* 妻子:[[沈粹缜]]
* 长子:[[邹家华]](原名嘉骅)
* 次子:[[邹竞蒙]](原名嘉骝)
* 幼女:邹嘉骊


== 影響 ==
1943年3月赴沪治病,1944年7月,因[[癌症]]病逝。9月,中共中央接受其在遗嘱中的申请,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员。中共给予邹韬奋极高规格的评价,毛泽东本人亲笔题词命名“邹韬奋精神”。


==思想==
邹韬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8年多的[[私塾]]生涯使邹韬奋接受了传统儒家思想。比如邹韬奋幼读《纲鉴》,看到[[晋怀帝]]被[[刘聪]]所虏,腼颜称臣,被迫“青衣行酒”后仍旧被杀这段历史,感到非常凄惨。1936年日本威胁中华民国时,邹韬奋还援引这个例子警告[[国民政府]]不要对日妥协。另一方面,邹韬奋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满。他后来追述这段生活时说:“最初长时期和我的一个弟弟同被侄桔在家塾里,受着西席老夫子诗云子曰的熏陶,浑浑噩噩,只觉得终日是闷坐在牢狱里,大家族所希望于我的似乎不外乎是做官。”1909年,邹韬奋开始接受新式教育,直到1921年毕业<ref name="lunwen">[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627/8016043036001113.shtm 邹韬奋与中国近代新文化]</ref>。


== 著作 ==
[[五四运动]]时邹韬奋正在[[宜兴]]乡下任家庭教师,但他也受到当时“民主”与“科学”的思潮影响。倡民主、学西学、反封建、改良社会成为五四后邹韬奋文化观的主要特点。在民主与科学方面,他先后翻译了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的《德漠克拉西与教育》,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罗素]]的《社会改造原理》,全面介绍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知识的《科学底基础》,以及介绍科学实验法的《穆勒底实验方法》等反映西方民主制度和科技知识的学术专著。他呼吁在全国“造成一种喜欢运动和卫生的好风气,使这好风气变成一般国民的第二天性”,发展体育运动,提高国民体质。在反封建方面,他倡导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抨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礼教,力主改造封建大家族中的种种陈规陋习。他认为,青年“天真未失,劣俗未染,盖在一国分子中,可谓意志最莹洁,思想最高尚,志气最焕发者。”作为新社会的生力军,青年应当鼓起奋斗之精神,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向旧社会的腐败恶习宣战。他说:“抑吾所谓奋斗精神者,非以坚甲利兵与仇敌相见与疆场之谓也,盖以忠恳真挚之热诚,百折不回之毅力,与己身之腐败恶习奋斗,与社会之腐败恶习奋斗,与家庭之腐败恶习奋斗,不受前人种种腐败陈言所羁魔,不受现在种种腐败环境所诱惑,卓然自立,奋往前迈,夫然后青年奋斗精神凯旋之时,即国家前途希望如愿之日。”<ref name="lunwen"/>。
* 《韬奋文集》(1956年 三联书店)
* 《經歷》
* 《小言論》三集
* 两部国外通讯集《萍蹤憶語》、《萍踪寄语》
* 《抗戰以來》
* 《患難餘生記》


== 纪念 ==
邹韬奋于1944年在病榻上写的《患难余生记》总结了“生活精神”的一种表现,其中之一就是“服务精神”。他说:‘《[[生活 (周刊)|生活]]》周刊常说它自视是读者的一个好朋友、这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在实践上帮助读者解决种种困难,凡是在自己力量内所能勉力办到的事情,必须尽忠竭诚为读者办到。”他把这种“疲而不倦劳而不厌的傻子似的‘服务精神”,称之为“生活最可宝贵的传统精神之一”。
* 毛泽东1944年给邹韬奋作了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家庭==
*长子:[[邹家华]](原名嘉骅)
*次子:[[邹竞蒙]](原名嘉骝)
*幼女:邹嘉骊

==影响==
他主編的各種刊物,特別在抗戰時期,對當時的人思想影響不亞於[[魯迅]]等文學家。 對於抗戰,他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立場,因此多番遭到國民黨打擊,最具代表性的事,就是「[[七君子事件]]」
。他臨死前曾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

==著作==
*《韬奋文集》(1956年 三联书店)
*《經歷》
*《小言論》三集
*两部国外通讯集《萍蹤憶語》、《萍踪寄语》
*《抗戰以來》
*《患難餘生記》

==纪念==
*毛泽东1944年给邹韬奋作了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 1995年11月5日,首都各界200多人在[[人民大会堂]]集会纪念邹韬奋诞辰一百周年。[[江泽民]]、[[李鹏]]为纪念大会题词。李鹏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讲话。
* 1995年11月5日,首都各界200多人在[[人民大会堂]]集会纪念邹韬奋诞辰一百周年。[[江泽民]]、[[李鹏]]为纪念大会题词。李鹏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讲话。
*中國內地的新聞界獎項“[[韜奮獎]]”以他命名,以此奖励新闻出版行业的优秀编辑人士。现在该奖项已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韜奮新闻奖”
* 中國內地的新聞界獎項“[[韜奮獎]]”以他命名,以此奖励新闻出版行业的优秀编辑人士。现在该奖项已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韜奮新闻奖”
*[[韬奋纪念馆]]
* [[韬奋纪念馆]]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
*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Reflist}}
{{Reflist}}


==外部链接==
== 外部链接 ==
{{Wikiquote}}
{{Wikiquote}}
{{Commonscat|Zou Taofen}}
{{Commonscat|Zou Taofen}}
第108行: 第95行:
{{救国会七君子}}
{{救国会七君子}}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Zou邹}}
{{DEFAULTSORT:Zou邹}}
[[Category:邹韬奋| ]]
[[Category:鄒姓|T]]
[[Category:福州人]]
[[Category:永安市人]]
[[Category:余江人]]
[[Category:南洋公學校友]]
[[Category: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校友]]
[[Category:上海聖約翰大學校友]]
[[Category:中华职业教育社人物]]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編輯]]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編輯]]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記者]]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記者]]
第114行: 第111行:
[[Category: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Category: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Category: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Category: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持不同政見者]]
[[Category: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者]]
[[Category: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者]]
[[Category:上海聖約翰大學校友]]
[[Category:使用筆名的作家]]
[[Category: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Category:南洋公學校友]]
[[Category: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校友]]
[[Category:余江人]]
[[Category:永安人]]
[[Category:鄒姓|T]]
[[Category:中華民國持不同政見者]]

2024年9月12日 (四) 16:28的最新版本

鄒韜奮
青年时期的邹韬奋
出生鄒恩潤
1895年11月5日
 大清福建省永安县
逝世1944年7月24日(1944歲—07—24)(48歲)
 中華民國上海市
国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
南洋公学
上海聖約翰大學
职业記者、出版家
知名作品三聯書店创办人
政党中国人民救国会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追认)
配偶葉氏(患傷寒去世)、沈粹缜
儿女邹家华
邹竞蒙
家族5个弟弟妹妹

鄒韜奮(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原名恩潤筆名谷僧韜奮,取「韜光養晦」和「奮鬥」之意,生于福建省永安縣沙塘村,祖籍江西省餘江縣新聞記者、出版家。

生平

[编辑]
1921年大学毕业时的邹韬奋

邹韬奋,福建永安人,(一说为福州市[1][2]。)其父邹国珍在福州的福建省盐务局做候補官,母親查氏常常講章回小說給他們兄弟聽。六歲父親為他發蒙,在母親的要求下請一位先生到家塾教書。1907年,十三歲時,母亲去世。1908年11月,因祖父在余江老家過世,隨父親回家奔喪。1909年春,家中的塾師走了,於是在父親的支持下考入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3]1912年秋,父親將他送入南洋公學下院讀書,希望他可以成為工程師。1914年,升入中院,夜裡常常去找他在附小的老師沈永癯請教,他的辦公室總有《新民叢報》可以讀,夜裡十點鐘照章要睡覺,而他還點蠟燭在屋裡偷看,受這些文章的影響就和漸漸淡忘了工程師的理想了。南洋公學重視國文,鄒韜奮尤其佩服國文老師朱叔子的教學方法,深受他的影響。1915年5月起,在商務印書館的《學生雜誌》和《申報》的《自由談》上發表文章,次年又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學生雜誌》撰文。[4]

1917年,升入南洋公學上院電機工程科學習。1919年2月,大學一年級結束後,經濟拮据,無以為繼,,又被微積分和高等物理學弄得困窘,只好輟學,到宜興蜀山鎮做家塾教師,為投考上海聖約翰大學作準備。9月,和南洋同學王以敬一同考入聖約翰大學,鄒韜奮主修西洋文學,辅修教育。大學期間的課餘時間也用來當準備投考中學插班生的家庭教師,晚間在南洋公學圖書館做一個小時的職員,以此來補貼經濟,不過仍然常常依靠同學的接濟。[5][6]1921年,获文学学士。畢業後經畢雲程介紹,9月,到穆藕初厚生紗廠紗布交易所給他做英文秘書,同時還因為和張竹平同學的關係在《申報》社幫忙處理英文信函,並在上海青年會中學教英文。

1922年,他想到教育界做做看,於是大膽給黄炎培去信求職,時值黃炎培主辦中華職業教育社,便決定聘請鄒韜奮擔任编辑股主任,主編《教育與職業》月刊和編譯“職業教育叢刊”。學債負擔很重,還未能還清,因此黃炎培還推薦他到江西省教育會的科學名詞審查會工作。找到了新工作便辭掉了交易所英文秘書的工作。受校長顧蔭亭的邀請到中華職業學校兼任英文教員。

1926年10月,承接王志莘的職務主編《生活》週刊。1927年,張竹平找他到《時事新報》任秘書主任,兼主編《人生》副刊,仍主編《生活》週刊,由於工作繁重便辭去了英文教員的兼職,將所有心力都投注在了報館的工作上。在鄒韜奮接手後,不限於過去職業教育的主題,漸漸推廣到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上。[7]1928年,五三濟南事件發生後,《生活》週刊就迅速對其作出評論,表示反對。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宣傳民族解放,支持抗戰。10月初,與胡愈之相識。[8] 1932年3月,籌辦《生活日報》。7月,從中華職教社獨立,成立生活書店

1933年1月,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當選執行委員。7月14日,從上海乘船流亡國外,經意大利、瑞士、法國到達倫敦,期間一直寫通訊文稿,在國內發表。1934年,到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蘇聯考察。

1935年5月,到美國考察。7月6日,在芝加哥看到報紙上刊載好友杜重遠在上海被捕消息,於是決定提前回國。8月27日,乘船返回上海。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2月,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成立,被選為執行委員。[9]

1936年3月,在香港籌辦《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10]。8月,返沪后改出《生活星期刊》,同时担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11月22日,與沈鈞儒章乃器史良李公朴王造時沙千里共七位救國會執行委員被捕,即「七君子事件」。[11]

1940年代初的鄒韜奮

1937年7月31日,獲釋從蘇州江蘇高等法院看守所回滬。8月19日,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因戰事所迫11月,到香港。

1938年6月,參加國民參政會。7月,将《抗战》与李公朴所办的《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在武汉出版。

皖南事变”后,《全民抗战》停刊。1941年2月25日,啟程,3月5日,到達香港,5月17日,復刊《大眾生活》,并任救国会海外工作委员会常务干事。香港沦陷后转移至东江游击区,1942年11月,辗转至苏中抗日根据地,后赴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3年3月,患中耳癌到上海醫治。1944年7月24日,病逝於上海醫院。9月,中共中央根據他在遗嘱中的申请,追认其为共产党员。[12]

思想

[编辑]

家庭

[编辑]

影響

[编辑]

著作

[编辑]
  • 《韬奋文集》(1956年 三联书店)
  • 《經歷》
  • 《小言論》三集
  • 两部国外通讯集《萍蹤憶語》、《萍踪寄语》
  • 《抗戰以來》
  • 《患難餘生記》

纪念

[编辑]
  • 毛泽东1944年给邹韬奋作了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 1995年11月5日,首都各界200多人在人民大会堂集会纪念邹韬奋诞辰一百周年。江泽民李鹏为纪念大会题词。李鹏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讲话。
  • 中國內地的新聞界獎項“韜奮獎”以他命名,以此奖励新闻出版行业的优秀编辑人士。现在该奖项已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韜奮新闻奖”
  • 韬奋纪念馆
  •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那盏不曾熄灭的灯,照亮你我来时的路. 央视新闻. 2016-11-05 [2016-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7. 
  2. ^ 邹韬奋.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网. 2018-03-15 [201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7. 
  3. ^ 沈谦芳. 邹韬奋传.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01. ISBN 978-7-108-05572-9. 
  4. ^ 邹韬奋. 邹韬奋自述.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3.04. ISBN 978-7-5396-4256-7. 
  5. ^ 鄒韜奮. 前塵影事. 《生活》週刊. 1933年7月22日, 8 (29). 
  6. ^ 邹韬奋. 萍踪寄语 初集、二集.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0: 13–19. ISBN 978-7-80768-214-1. 
  7. ^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 生活书店. 1948.10: 143-168. 
  8. ^ 穆欣. 邹韬奋.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01. 
  9. ^ 邹韬奋. 经历 患难余生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0. ISBN 9787807682127. 
  10. ^ 香港《生活日報》存檔. 韜奮紀念舘. 
  11. ^ 黄逸之. 邹韬奋. 商务印书馆. 1950.12. 
  12. ^ 邹嘉骊. 邹韬奋年谱长编.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10. ISBN 978-7-313-13811-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