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北洋大学: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Cewbot留言 | 贡献
cewbot: 修正維基語法 16: 在Category或link、重定向中使用Unicode控制字符
第73行: 第73行:
| 省区市 = 天津市
| 省区市 = 天津市
| 名称 = 原北洋大学堂<北楼>
| 名称 = 原北洋大学堂<北楼>
| 图片 = [[File:原北洋大学堂北楼,今河北工业大学第五教学楼.jpg‎|200px]]
| 图片 = [[File:原北洋大学堂北楼,今河北工业大学第五教学楼.jpg|200px]]
| 编号 = 0620002
| 编号 = 0620002
| 等级 = 重点保护
| 等级 = 重点保护
第83行: 第83行:
| 省区市 = 天津市
| 省区市 = 天津市
| 名称 = 原北洋大学堂<南楼>
| 名称 = 原北洋大学堂<南楼>
| 图片 = [[File:原北洋大学堂南楼,今河北工业大学第三教学楼.jpg‎|200px]]
| 图片 = [[File:原北洋大学堂南楼,今河北工业大学第三教学楼.jpg|200px]]
| 编号 = 0620004
| 编号 = 0620004
| 等级 = 重点保护
| 等级 = 重点保护
第93行: 第93行:
| 省区市 = 天津市
| 省区市 = 天津市
| 名称 = 原北洋大学堂<团城>
| 名称 = 原北洋大学堂<团城>
| 图片 = [[File:团城以及国立北洋大学校门.jpg‎|200px]]
| 图片 = [[File:团城以及国立北洋大学校门.jpg|200px]]
| 编号 = 0620003
| 编号 = 0620003
| 等级 = 重点保护
| 等级 = 重点保护

2016年3月7日 (一) 17:47的版本

北洋大学
Peiyang University
校训实事求是
创办时间1895年设立北洋西学学堂

1913年改名为国立北洋大学

1951年与河北工学院合校并改名为天津大学
校址天津市
位置
地图

北洋大学(英語:Peiyang University),又称北洋大學堂国立北洋大学(1913年),源于创建于1895年10月2日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综合大学,为今天津大学的前身,校园旧址在今河北工业大学校园内。

历史

博文书院

1887年,英籍德人德璀琳召集外国商人,要求赞助投资创办大学幷得到响应。他的设想得到李鸿章的赞同,幷答应拨给他一块地方做校址。他们在天津德租界的警察总部处后身东南一点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德国日耳曼式风格的楼房作为敎学楼,开始招收高层次的中国知识分子入学。校名为呑纳学院(Tenney College),亦称为天津“博文书院”。 1892年,德璀琳在外国侨民中聘请了英国皇家学院毕业生丁家立(Tenney Daniel)于学院中创办补习班。数年后这个班学生的知识均达到了入学水平。

北洋西学学堂时期

1895年10月2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在盛宣怀和直隶总督王文韶的参与下,125名新生入学呑纳学院,学院由此更名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大学堂时期

1900年代北洋大学军训

1896年,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建成后第二年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1900年,北洋大学堂首批毕业生的毕业证书(时称考凭)上即注明北洋大学堂字样。后因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地区,北洋大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一度被迫停办。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北洋大学堂在西沽正式复课。北洋大学堂复建后,招集前中西学堂及水师学堂旧生数10人成班,因程度不齐,均先入预科,补习普通科目。至1905年暑假后,依成绩分为第三(相当于二年级)、第四(相当于一年级)两班,入法律土木工程或采矿冶金之专门正科肄业。1906年,袁世凯饬学堂会同津海关道遴选学生35名,派赴美国留学,其中19名学费是由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三校提供;次年,又有法律科学生11人续派赴美留学。有关留学经费经费大致是由临时矿务局的税厘和余利项下支应。在原有学生出洋深造之际,学堂续有新生升入。1905年,保定高等学堂第一班生拨入大学堂深造,但因普通科目未备,故先进预科补习一年;次年暑假后始归入第四班,仍分三专门肄习。同时自此年起,学部取消官费,大学堂肄业生须缴学费,每月银五两;但师范科则照章免缴。

北洋大学堂之附设师范科在1907年,专门培养中学堂英文师资,以因应小学堂日多的毕业生升入中学堂;学生来源为不愿入正科研习专门之学的预科生,1年毕业,次年即有25名学成拨入直隶各中学堂任教。不过由于天津、保定二处已成立优级师范科,故此附设的师范科随后即停办。

根据1907年学部的调查,北洋大学堂共有管理员11人、教员17人,法律科学生32人,土木科29人,矿冶科22人,师范科33人。次年学部又调查课程,认为正科专门之学不足,须重新编配,部分普通科目官移为预科课程。至此年,正科生共有5班,其中首批毕业生为土木、矿冶甲班共15人,于宣统二年1910年夏学成;法律甲班则于次年夏毕业。至于1911年入学新生,仅成立法律丙班及矿冶丁班,土木丁班因程度不齐,以致合格过少,不能成立。

1903年年至1911年的北洋大学堂,可说始终处于课程内容不良,学生程度不齐等困扰中。1906年学堂监督条呈袁世凯时,即明言课程宜加整顿,教员宜分科担任,高等及中等教科书宜检定,中外各员宜定权限,南北(洋)学额宜分定名数,学生国文宜严加甄别,别行招考学生宜遵饬停止等事,作为亟须改进大端;但直到1908年学部调查时,课程缺失仍多。这些问题无疑地正是晚清创办新教育时恰须面对的挑战,北洋大学堂在此八年中的办学情形,大致可作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一个很好的观察实例。

北洋大学时期

北洋大学堂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24年
编号7-1624
认定时间2013年5月3日

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1914年改为国立北洋大学。1917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1928年,北平大学区成立,改北洋大学为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大学区制不久乃改为北洋工学院

异地办学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

北洋大学到天津大学时期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天津收复。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理学院院长陈荩民接收“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五分班”,建立国立北洋大学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茅以升任校长,公设两院十二系。

1951年9月,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令,北洋大学与1903年2月创立的河北工学院合并(1958年,河北工学院复校)后改称天津大学,校址设天津老城南的七里台。

建筑遗存

原北洋大学堂<北楼>
位置天津市红桥区
建成时间1936年
评定时间2005年8月31日
參考編碼0620002
等级重点保护
原北洋大学堂<南楼>
位置天津市红桥区
建成时间1933年
评定时间2005年8月31日
參考編碼0620004
等级重点保护
原北洋大学堂<团城>
位置天津市红桥区
建成时间1930年
评定时间2005年8月31日
參考編碼0620003
等级重点保护

原北洋大学堂旧址现存有南楼、北楼、团城三座建筑,现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光荣道2号。其中,北楼建于1936年,占地面积为231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805.11平方米。南楼建于1933年,占地面积为233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902.45平方米。[1] 团城建于1930年左右,占地面积939.42平方米,通长30.7米,通宽30.6米。[2]

原北洋大学堂南楼、北楼均为三层砖混结构楼房,建筑布局对称,体形简洁大方,均使用德国进口建材,建筑外立面为红砖墙面。南楼现为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门上有牌匾“北洋工学院”,建筑东侧设有应急出口和消防逃生梯,各层为狭长楼道。北楼现为河北工业大学第五教学楼,门上牌匾“北大楼”残破,字迹剥落,建筑顶部有修整痕迹,门口设有两根残缺的灯杆,建筑入口处设有六角形门厅,楼道向两侧延伸。团城为砖木结构平房,青瓦坡顶,建筑外立面为青砖墙面,曾为北洋大学办公地,桥梁专家茅以升于1945年8月任北洋大学校长时在此居住、办公。团城外墙上装饰有堞雉,房间内设有壁炉,院子正门在南侧。[3]

目前,北洋大学堂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原北洋大学堂北楼、南楼和团城均为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5]

历任校长

  1. 盛宣怀(1895年——1896年)
  2. 李岷琛(1896年——1903年)
  3. 唐紹儀(1903年——1904年)
  4. 梁敦彦(1904年——1907年)
  5. 梁如浩(1907年——1908年)
  6. 蔡绍基(1908年——1910年)
  7. 钱明训(1910年——1911年)
  8. 徐德源(1912年1月——1913年3月)
  9. 蔡儒楷(1913年3月——1914年3月)
  10. 赵天麟(1914年3月——1920年1月)
  11. 冯熙运(1920年1月——1924年8月)
  12. 刘仙洲(1924年9月——1928年7月)
  13. 茅以升(1928年7月——1930年6月)
  14. 蔡远泽(1930年7月——1932年)
  15. 李书田 (1932年——1939年2月)
  16. 赖琏 (1939年2月——1943年10月)
  17. 潘承孝 (1943年10月——1946年5月)
  18. 陈荩民 (1942年12月——1946年5月)
  19. 李书田 (1944年——1946年5月)
  20. 鍾世銘 (1947年)(代理)
  21. 茅以升 (1946年5月——1948年8月)
  22. 张含英 (1948年8月——1949年4月)
  23. 刘锡瑛 (1949年4月——1952年)

相关条目

參考文獻

  1. ^ 原北洋大学教学楼. 北方网. [2012年7月24日]. 
  2. ^ 天津大学建筑群获批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人民网. [2014年2月3日]. 
  3. ^ 北洋大学堂旧址. 天津网. [2014年2月3日].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零一三年五月三日公布,天津市人民政府
  5. ^ 天津市人民政府,二零零五年八月三十一日公布

外部链接